普法强基|新平:穿上民族“小马甲” 插上普法“大翅膀” 新平县是山区少数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数占全县总人口的70%,其中彝族和傣族占比63%。民族多样孕育灿烂民族文化,却也给民族普法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阻力。自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工作开展以来,新平县充分结合“民族人口基数大、民族聚居地偏远”的县情实际,改变传统“干讲枯说硬灌”的普法模式,另辟蹊径创新方法,使普法“穿上”民族“小马甲”、插上民俗“大翅膀”,真正走出一条“土里生、土里长”的“新平式”普法之路。 民族节庆“见缝插针”,法治宣传“无孔不入”。新平县在深入践行普法强基“重点普”“全面普”“随时普”工作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不错过一丝机会,不放过一个节日”的“轴”精神,在挖掘地方民族文化资源、找准传统民俗文化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契合点上下功夫做文章,精准抓住各乡镇(街道)、各民族民俗节庆时机,因时、因地、因人,广泛开展普法宣传活动。目前为止,已依托平甸乡“花酒节”、平掌乡“朝山会”、戛洒镇“花街节”、建兴乡葫芦笙文化艺术节、水塘镇柑橘音乐文化旅游节、千桌万人磨盘宴等节庆节日,开展民族节庆法治宣传活动11场,受众达28300余人,共发放各类法治宣传资料4.6万余份,真正实现法治宣传“无孔不入”,法治理念“遍地开花”。 篝火山歌花样普法,群众“土话”有血有肉。“……做事百行德为首,我的妹哟,万事应以法为先,啊嗦噻……”用群众之“语”,普群众之“法”,补基层之短,强民族之基。山歌对唱历来是新平县人民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抒发情感、消愁解闷的常见方法。为彻底打通普法中群众“不爱听、听不懂、记不住、用不成”的堵点难点,新平县致力将法治元素充分融进民族血脉文化,在充分走进群众、融入群众、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探索开展“山歌普法”“顺口溜普法”“公用房普法”“篝火打跳普法”新模式,以群众易接受、能接受、乐意接受的方式,向群众传播法治理念,培育法治信仰,实现“1+1>2”的普法递增效益。目前,新平县已开展新化“3·18男人狂欢节”、者竜茶山采茶等山歌普法4次,篝火打跳3次,制发趣味山歌普法视频14个、普法音频36段。 “流动书包”进村入组,法治书香沁润人心。为解决平时群众读书不便、读书难问题,新平县在全县范围内配备了“流动读书包”。近段时间以来,平甸乡、漠沙镇等乡镇,以“流动书包送法上门”形式,打通了基层普法的“最后一公里”。送法员从农家书屋中精心挑选了与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书籍,走到田间地头,去到百姓家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拉家常、聊近况方式,从真实案例入手,利用1个视频+1个案例+1个法律规定+收集群众N个(诉求)信访需求的“3+N+1”模式,开展地毯式普法宣传,将法治书香送入乡野,将法律知识送入百姓心中,切实引导群众树立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意识。 双语普法体己贴心,合力奏响团结乐章。经过多个阶段的实践、研究和打磨,双语普法方式在新平县至臻于成熟。从政法系统双语干警、各乡镇(街道)双语领导干部到一支由687人组成的“法律明白人”队伍,基本实现“彝汉”“傣汉”双语人才“全覆盖、全链条、全方位”。此外,依托“党课+法治课”“法律明白人”培训等工作,以县司法局集中培训,各司法所分散辅导的形式,持续为基层双语普法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截至目前,新平县共开展“法律进乡村”普法宣传446次,“双语普法”活动20余场,为少数民族村落送来了党和国家的温暖政策和体己贴心的双语“法治大礼包”,解决了部分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理不透彻政策、法治理念不够深入”的现实难题,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注入了强大的“法治稳定剂”。 根植民族文化沃土,打造民族普法品牌。在普法强基补短板“进乡村”“重点普”工作中,推进民族文化与法治文化深度融合,“穿上”民族“小马甲”,插上普法“大翅膀”,致力政治性、民族性、法治性、娱乐性“多性合一”,持续推动专项行动工作稳步向前、纵横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