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乡“贫困剩男”当前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对策建议的调研报告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18-08-11 08:08   点击率:77打印】【关闭

中国作为一个曾经高度城乡二元化的国家,“婚姻挤压”现象更多地挤向了边远贫困地区,导致边远贫困地区出现了“贫困剩男”现象,正引发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成为脱贫攻坚路上的绊脚石,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就老厂乡的“贫困剩男”当前现状、存在问题、原因以及对策建议作了如下调研:

一、老厂乡“贫困剩男”现状:

新平县老厂乡位于新平县境西北,绿汁江南岸,距县城83公里,距省会昆明263公里,常年干旱少雨,流水稀少,有“十年九旱”之说,属干旱的贫困边远山区,2014年被评为了省级贫困乡。老厂乡所辖的11个村(社区)均不同程度存在“贫困剩男”现象,以30岁以上未婚为界定标准,老厂乡全乡剩男521人,包括建档立卡户141人,其中苛苴社区剩男31人,建档立卡户2人;太桥村剩男48人,建档立卡户22人;保和村剩人男1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人;罗柴冲村剩男28人,建档立卡6人;哈科底村剩男6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5人;黑查莫村剩男87人,建档立卡户35人;太和村剩男82人,建档立卡户34人;勐炳村剩男5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9人;马房村剩43人,建档立卡户3人;转马都村剩男4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0人;马家坝村剩男3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人。按照老厂乡2017年男性人口8681人来算,剩男人数占比为6%,建档立卡户剩男人数占比为1.6%。从数据可以看出,老厂乡“贫困剩男”现状不容乐观。

二、“贫困剩男”对老厂乡脱贫攻坚工作造成的影响

老厂乡自2015年9月开展脱贫工作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盯贫困乡脱贫摘帽、贫困行政村脱贫出列和实现贫困人口脱贫退出的目标,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标准,举全乡之力,以最大的决心、最硬的作风、最强的举措、最严的纪律决战脱贫攻坚并取得决定性进展。截至2017年底,勐炳、太和等7个贫困行政村达到脱贫出列标准,贫困乡达到脱贫摘帽标准。在老厂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期间,老厂乡的“贫困剩男”的影响主要为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脱贫攻坚的工作受阻,主要表现为“贫困剩男”不理解扶贫政策,不支持扶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例如,太和村在2017年推进农村危房就近就地集中安置点的建档立卡新房建设过程中,部分“贫困剩男”不理解该政策,抵触村委会的工作,建房工作一度受阻,之后乡村两级扶贫工作队员一次又一次地向“贫困剩男”作了思想工作,其建房工作才得以顺利完成。

(二)影响当地的社会稳定,主要表现为“贫困剩男”的存在加大了农村性犯罪、买卖婚姻、偷盗等违法行为发生的可能性。

在老厂乡的农村,主要表现为由于少数“贫困剩男”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就出现偷盗的行为,影响了当地的社会和谐。

    (三)“贫困剩男”这一群体易沦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增加社会负担。单身汉不可避免地在家庭内部遭受排斥,兄弟姐妹与之逐渐疏远或断裂。他们身强力壮时,是家里的重要劳动力,年老体衰之后,就成为“多余人”。很多家庭通过分家,让单身汉独自居住。由于缺乏生火做饭等必要的生活技能,他们的生活很困难,并将遭遇养老难题。独居之后,单身汉的社会交往更少,并退出亲属网络,成为被遗忘的人。由于年龄大、收入较低,他们很难通过打工实现结婚的梦想,只得沦为社会的底层人和弱势群体。

三、老厂乡“贫困剩男”出现的原因

(一)老厂乡的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交通、教育等基础设施需要进一步完善。在2018年以前,老厂乡是省级贫困乡,经济发展落后,基础设施不完备,加之当地适婚女青年大部分出去务工,外地适婚女青年少有想要嫁到边远贫困山区的,因此当地男青年就失去了合适的结婚对象。例如,在老厂乡转马都村登咪咋小组目前30岁以上的“贫困剩男”有14人,最大的50岁,未婚的主要原因为居住条件差,交通不便,收入低,身边的女青年少等因素造成。

(二)社会对“贫困剩男”存在偏见。由于大部分“贫困剩男”存在好吃懒做、文化水平低等不良特征,因此受到了不少乡间邻里的鄙视,而这种生存环境对“贫困剩男”不包容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艰难的生活环境,不利于自身的发展。

(三)“贫困剩男”的文化水平较低。文化水平限制了“贫困剩男”的发展空间,没有能力学习技能,也缺乏出去外面务工的胆量。例如,在老厂乡的部分村落的“贫困剩男”甚至存在至今没有走出过老厂的情况。

(四)“贫困剩男”的等、靠、要的思想严重,生产积极性严重不足。

(五)部分“贫困剩男”由于身体残疾残疾,丧失劳动能力;部分“贫困剩男”没有一技之长,不具备出去务工的技术条件。

(六)农村婚嫁成本进一步提高,给本来就贫困的剩男家庭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造成了“娶不起”困境。

四、解决老厂乡“贫困剩男”的建议

(一)老厂乡持续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持续增加老厂人民的经济收入,持续完善老厂乡的交通、教育、水利等基础设施,为“贫困剩男”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也可以抑制隐形“贫困剩男”的出现。

(二)乡村两级针对“贫困剩男”可多多举办新型农业技能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鼓励发展养殖、种植或出去务工,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三)政府牵头联系企业加大“贫困剩男”劳务输出,向劳动力输入比较集中的地区定点输入农村剩男,既能增加他们的收入,也能让他们多认识女性。

(四)村组干部应该时刻关注“贫困剩男”的生产生活、务工等情况,及时给予帮助。

(五)坚决执行云南省纪委、监察委下发《关于规范农村操办婚丧喜庆事宜的通知》,大力宣传提倡移风易俗,节俭操办婚宴,尽可能降低婚嫁成本。

(六)乡村两级组织单身联谊会,为大龄未婚男女搭建平台。全乡11个村(社区)可以向乡上上报大龄未婚男女的名单,再由乡上部门统一组织联谊缓解“贫困剩男”问题。

(七)由于部分农村剩男有可能终生难娶,如何保障他们在医疗、养老、低保、救济等方面的权利,也要早做准备。例如,老厂乡太和村为解决本村“贫困剩男”住房保障问题,在该村柳坝塘小组在脱贫攻坚兴建了一栋公寓楼,专门让本村年纪大、无发展潜力的“贫困剩男”入住,保障他们的住房安全。

通讯员:李艳


上一篇:视频接访 为民排忧解难
下一篇:省民政厅深入老厂乡蹲点调研基层民政工作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