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乡位于新平县境西北,全乡辖11个村(居)民委员会,177个自然村,153个村(居)民小组。居住着彝、汉、傣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2495人,占总人口的74.33%,其中彝族人口为12262人,占少数民族的98.14%,占全乡人口数的72.94%。老厂乡彝族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勤劳善良的彝族同胞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厂乡彝族群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也发生了变化,人们消费方式的变化导致古籍文献、民族歌舞、民族手工技艺等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面临危机,老厂乡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 一、老厂乡彝族传统文化现状 1.彝文古籍亟待抢救。彝族人民在长期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珍视文化、爱惜古书的优良传统。彝族人民把传统文化看作是自己生存发展的根本,将大量的彝文古书存下来,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老厂乡于2017年对辖区内的彝族毕摩进行走访摸底,经过整理统计共有80人藏书347册,古籍种类主要有占卜类、文学类、经书类,藏书主要有《拉差们书》、《唐王书》、《节提书》、《看八卦书》、《凤凰记》、《董永记》等,分布于全乡7个村(社区)36个小组,但是由于彝文古籍书写载体以绵纸为主,不耐长久保存,以致大部分彝文古籍不能流传到现在。彝文古籍多为毕摩传抄、应用、保管,放于火塘上方楼梁上、草帘子下、柜子里等,旧时彝族住房大都为草房、土掌房,烟熏、鼠咬、受潮、发霉、粘连,彝文古籍损坏严重。 2.彝族文字濒临危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魂,是少数民族独特的艺术与风俗习惯的基础与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藏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彝文书写的古籍是记录本民族语言、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的重要载体。现阶段,很多彝族人会讲彝话却不会读写彝文。例如,老厂乡彝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数的72.94%,会讲本民族语言的彝族人占彝族人口的95%左右,会读会写彝文的人绝大多数是彝族毕摩和极个别的彝文爱好者,仅占1%左右。 3.彝族歌舞呈低迷状态。经济全球化导致消费文化的传播,使彝族地区群众的居住环境、生活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民族歌舞赖以生存的环境改变了,相比于彝族歌舞盛行、繁荣的年代,现阶段老厂乡彝族歌舞呈低迷状态。老厂乡传统的彝族歌舞主要有四弦舞、葫芦笙舞、彝族小调三种形式,爱好彝族歌舞的人群大多是老年人,特别是随着流行音乐的兴盛和广场舞的普及,很多中老年人的文化娱乐内容丰富起来,从单一的彝族歌舞变为“彝族歌舞+广场舞+流行音乐”。四弦舞和葫芦笙舞主要是乔迁新居、嫁娶、过节时跳得多,平时群众忙于生产生活没有多余时间去跳彝族歌舞,现如今,老厂乡会唱彝族小调的人寥寥无几,而且在特定的场合才唱。 4.彝族服饰制作人才匮乏。民族服饰是一个民族穿在身上的艺术,是一个民族生产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不同支系的同一民族,服饰也有明显的区别。老厂乡女性彝族服饰与新平县县漠沙、建兴、新化彝族支系的服饰有明显区别。当前,老厂乡会做彝族服饰的人仅10人且年龄偏大,年龄最小的是哈科底村阿则左小组的方连珍,年龄60岁,年龄最大的是保和村坝塘边小组的陈凤英,年龄76岁。老厂集镇从事彝族服饰加工制作的有2户,但规模较小,产出值较低。由于彝族服饰制作要求要有较好地技艺,制作起来繁琐费时且成本相对较高,年轻人对制作彝族传统服饰缺乏兴趣,导致彝族服饰制作人才匮乏,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式。 二、老厂乡彝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存在的困难 (一)财力有限,投入挖掘和发展资金不足。老厂乡是传统农业乡镇,经济落后,属于省级贫困乡,乡人民政府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上。在乡级财政经费预算中,无专门的民族文化工作经费,老厂乡开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所需经费主要由乡文化事务中心列支,而上级部门下拨的经费大多专款专用,资金有限。 (二)群众保护彝族文化意识不强,对彝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不够。随着时代的变迁,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替代,年轻一代淡化了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造成现如今很多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不了解、不感兴趣、不愿学习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部分人员虽已认识到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由于客观因素限制,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而且部分民间艺人年事已高,散失传承能力,导致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面临危机。 三、老厂乡彝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建议 一是要加强领导,建立机构。针对老厂乡现阶段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及时成立老厂乡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领导小组,建议由乡人民政府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乡文化事务中心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任领导小组成员。把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制定切实可行的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实施方案。 二是要投入资金,加强阵地建设。老厂乡文化站、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均是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活动阵地,建议政府适当加大资金投入,增加财政预算,保障必要的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经费,完善阵地功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三是要组建队伍,活跃文化。组织农村文艺队伍,积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让文艺队伍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同时,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让民族文化繁衍生息,要激发农村群众自身的文化活力,自我传承、自我发展,对表现优秀的文艺队和个人给予资金支持。在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鼓励和支持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成立彝族刺绣、彝文学习、彝族舞蹈等社团,从小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 四是要做活节日,加大宣传。旅游活动与民族文化活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浓郁的民风民俗挖掘出来,用旅游来宣传和发展文化,用文化来带动旅游发展,政府和文化部门要重视节日旅游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彝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宣传彝族文化,增加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自豪感,增加年轻人对本民族的节日认同。 五是要摸清家底,抓好民族文化普查工作。在充分利用已有工作成果的基础上,统一部署,分地区、分类别制定普查方 案,全面了解掌握民族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数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进行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建立档案盒相关数据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