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厂乡——邂逅千年传承“非遗” 文化之美!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3-11-16 09:11   点击率:114打印】【关闭

多彩非遗薪火相传,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命运与共的活态展示。近年来,老厂乡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保护工作,特别是把传承保护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列为工作考核评价指标。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取得显著成效、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提供了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老厂方案”。

千年传承——邂逅老厂“非遗”文化之美!

近日,老厂乡充分发挥非遗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利用开展“百千万文化工程”文艺骨干培训契机,积极组织省、县两级传承人进入各村(社区)开展非遗文化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主要以彝族大四弦舞和葫芦笙舞为主。

培训首日,省级大四弦舞非遗传承人李学亮手持四弦,拨动着琴弦,各村(社区)文艺骨干身着五彩缤纷的彝族服饰,伴随琴声围成大圈,双手拍掌,膝微弯曲,前后摆动,节奏鲜明,欢快自如,踏歌而舞,炎炎烈日,丝毫没有减退大家跳舞的热情。李学亮说:“我是我们彝族大四弦舞的传承人,今天到黑查莫参加培训,我把自己的多数调子已经交给他们了,我教的他们会唱会跳,以后我还会继续合作,我还教着几个徒弟,要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能让彝族调子忘记掉”。次日开展的是葫芦笙舞培训,活动现场,伴随我们非遗传承人鲁发明老师美妙的葫芦笙吹响,文艺骨干们不约而同的手挽起手、肩并着肩,紧靠站立,携手随老师傅吹出的节拍,踏地顿足,扭肢摆裙,娑娑起舞。

千年传承——邂逅老厂“非遗”文化之美!

据了解,彝族婚丧嫁娶都离不开跳葫芦笙舞,逢年过节、赶庙会时更是要跳。“芦笙一响,脚跟就痒”充分显示了彝族人喜跳葫芦笙舞的状况;“彝族四弦舞”则由战国至汉代时期滇文化青铜器编钟羽舞图“踏歌”、“跳歌”等歌舞形式演变而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演化,同样深受到彝族人民的喜爱。老厂乡宣传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萍介绍到:“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加系统的传承与保护,下一步,老厂乡将立足长远发展需求,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不断创新保护和传承形式,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进校园、进村组活动,积极组织传承人做好传帮带,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壮大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队伍,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让非遗文化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千年传承——邂逅老厂“非遗”文化之美!

在下步工作中,老厂乡将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做好省级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增强基层群众文化自信,激发群众“非遗”保护意识。

上一篇:敲门听“民情民意”,实干解“民愁民忧”——老厂乡开展“访村情、察民情、解民忧、聚民心”主题调研活动
下一篇:老厂乡:“四级联创”激活党建引擎 为民服务暖“冬日”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