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环境影响 (一)施工期 1、废气 项目施工期废气主要是施工扬尘、焊接烟尘、装修废气、车辆及机械尾气等。 2、废水 本项目施工工程内容简单,土建工程量少,施工人员不在项目区内食宿,无生活废水产生。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人员清洁废水(如洗手等)和雨季地表径流。 3、噪声 项目施工期噪声主要为运输车辆噪声及设备安装调试时产生的噪声。 4、固体废物 项目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有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废包装材料。 (二)运营期 1.废气 项目运营期废气主要为生产粉尘和食堂油烟。其中粉尘主要包括破碎粉尘、车辆运输扬尘,物料装卸扬尘、物料堆放扬尘以及皮带输送粉尘等。本项目砂石料在筛分和洗砂等工段会大量加水进行生产操作,一方面可以对砾石表面砂料进行清洗,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湿法降尘的作用,属于湿式作业,因此本项目运营期加工区大气污染物主要有堆场扬尘、装卸扬尘、下料扬尘、破碎粉尘、厂内道路运输扬尘、汽车尾气。 2.废水 本项目生产过程中用水环节主要为道路、场地抑尘用水、喷雾用水、洗砂用水、生活用水、绿化用水。 3.噪声 项目运营期噪声主要源于加工区的破碎机、振动筛、洗砂机、皮带输送机、运输车辆等机械设备,其噪声源强在80~95dB(A)(距声源1m处)。 4.固废 本项目运营期固废主要是生活垃圾、沉淀池泥砂、初期雨水收集池污泥及废机油、废油桶。 二、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施工期 1、施工废气污染物防治措施 项目施工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废气防治: ①在施工场地安排专门员工对施工场地洒水以减少扬尘量,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要适当增加洒水次数且停止土方作业; ②施工过程中使用水泥、石灰、砂石、涂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不应露天堆放,应采取加盖篷布遮盖; ③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土、弃料及其它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若在工地内堆置超过一周的,则应采取覆盖防尘布、防尘网,定期喷水降尘等措施; ④加强进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管理,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或加盖篷布遮盖; ⑤在施工装修阶段,选择市场上合法、合规厂家生产的装修材料(包括腻子粉、涂料等)。 2、施工废水污染物防治措施 项目施工期主要为配套环保设施的建设和安装,具体废水防治措施如下: ①施工场地应设置挡护措施,避免材料被雨水冲刷后进入水体; ②做好施工场地地表的清洁工作,防止雨天大量泥沙、油污随地表径流进入附近水体; ③降雨期间,不进行挖填方作业。为避免挖方弃土长期堆置,增加水土流失,应统一规划,合理安排挖填方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尽可能减少雨季期间的堆置量。 3、施工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项目施工期噪声主要为运输车辆噪声及设备安装调试时产生的噪声,噪声具有间歇性且持续时间较短,且施工期较短,随着施工期的结束,施工期噪声的影响也随之消失,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大。为减缓施工噪声的影响,本环评提出如下措施: ①合理布置施工现场,应尽量避免在施工现场的同一地点安排大量的高噪声设备,造成局部声级过高; ②施工方应对物件装卸、搬运轻拿轻放,严禁抛掷; ③施工方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禁止在昼间12:00~14:00、夜间22:00~6:00施工); ④对动力机械设备定期进行维修和养护,避免因松动部件振动或消声器损坏而加大设备工作时的声级。 4、施工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 ①生活垃圾 项目施工人员共8人,生活垃圾产生量按人均0.2kg/d 计,则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6kg/d, 经厂区垃圾桶收集后清运至附近村庄生活垃圾收集点,由当地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②建筑垃圾 项目施工期建筑垃圾主要为装修生活办公区、新建污泥干化池、雨水收集池等过程产生,施工期建筑垃圾主要有钢架、板材边角料和废弃砖块、砂石料等。项目施工期建筑垃圾产生量约为0.5t,将建筑垃圾进行统一收集后进行分类处理,分别捡出具有回收价值的建筑材料,送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无回收价值的,运往相关部门指定地点处置。 ③废包装材料 施工期设备安装会产生少量的废弃包装材料,产生量约为0.2t。废弃包装材料能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清运至附近村庄垃圾收集点,由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综上,项目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通过回收利用、集中收集处置,固废处置率100%,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可接受,且随施工结束而终止。 (二)运营期 1.废气 ①成品堆场及装卸粉尘:厂区一般情况边生产边运输,生产工艺为湿法工艺,成品含水率较高,起尘量小,且成品堆场设置彩钢瓦顶棚,三面围挡,设置1套喷雾降尘设施;装车区设彩钢瓦顶棚; ②给料扬尘:项目在下料口设置有1套喷雾降尘设施对下料口进行抑尘,有效减少粉尘产生; ③破碎环节粉尘:项目对一段破碎的鄂式破碎机和二段破碎的圆锥破碎机设置三面围挡+顶棚密闭措施+生产线建设彩钢瓦结构式厂房,粉尘去除率为80%,有效减少粉尘产生; ④道路运输扬尘:项目对进厂道路进行硬化处理,并配备1辆洒水车+移动喷洒水管1套,用于道路洒水降尘,运输扬尘除尘效率按74%计,有效减少粉尘产生。洒水车应对厂区周围影响范围内的道路进行洒水降尘; ⑤汽车尾气:项目汽车发车频次较小,项目占地面积较大,全部为露天排放,有利于空气的扩散,且项目临路和临山周边种植有植物,对大气环境也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对周边空气环境影响较小; ⑥油烟废气:本项目在食堂安装一台抽油烟机(风量为3000m3/h,油烟净化效率为70%),油烟废气经油烟净化器治理后废气排放量较少。 2.废水 ①生产废水:项目区设置三级沉淀池的总容积为450m3(每个沉淀池容积均为150m3,采用抗渗混凝土结构),用于收集洗砂产生的废水,通过沉淀后循环使用,生产废水不外排; ②食堂废水:在办公生活区食堂出水口设置1个容积为1m3的食堂隔油池; ③生活废水:食堂含油废水通过隔油池预处理后与其他生活污水一起进入化粪池(容积5.0m3)中预处理后进入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处理规模3m3/d)处理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20)中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消防、建筑施工标准后回用于项目区绿化和道路洒水降尘。在污水处理站后方设置1个容积5m3的中水收集池,用于雨天收集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的中水,待晴天回用; ④初期雨水:在项目区东侧地势较低处设置1个容积为141m3的初期雨水收集池,雨水经雨水排水沟(生产区三边修建混凝土砂浆截排水沟,长度200m,尺寸0.8m*0.4m*0.4m)对厂区初期雨水进行收集沉淀处理后,回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制砂工序、洗砂工序; ⑤设置专人管理项目废水处理设施,加强项目废水收集、回用管理工作,避免项目废水事故外排。 3.噪声 道路交通噪声主要是瞬时影响,主要影响区域为道路边界外10m范围,运输车辆怠速行驶产生的噪声约为60~75dB(A),正常行驶约为60~70dB(A),鸣笛时约为78~80dB(A)。为减小运输车辆对沿路居民及周边环境的噪声影响,运营期间应采取以下噪声防治措施: ①加强运输车辆的管理,合理安排运输时间,减少或避免夜间运输; ②车辆在路经的村庄处设置限速、禁鸣标志牌; ③生产设备均置于厂房内,有效阻隔噪声扩散; ④严禁车辆超速、超载行驶,经过村庄时严禁鸣笛。 4.固废 ①生活办公区布置垃圾桶,收集日常员工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管理人员定期清运至戛洒镇垃圾收集点清运处置; ②泔水暂存于泔水桶内,委托有资质单位定期清运处置。隔油池定期清掏,产生的废油暂存于泔水桶内,委托有资质单位定期清运处置; ③化粪池和一体化污水处理站污泥定期清掏后用于周边农田施肥; ④沉淀池泥沙经污泥脱水设备脱水处理后暂存于泥沙干化池,泥沙可外售用于建筑产品制造原料; ⑤初期雨水收集池会产生少量的污泥,污泥定期清理,可外售用于建筑产品制造原料; ⑥废机油及废油桶属于危险废物,暂存于一个5m2的危险废物暂存间,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处置。 5.土壤及地下水 结合项目污染特征因子及其污染控制难易程度,项目按照《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导则》(HJ610-2016)表7规定要求实施分区防渗,将场地划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分区。 重点防渗区:防渗层为至少1m厚粘土层(渗透系数≤10-7cm/s),或2mm厚高密度聚乙烯,或至少2mm厚的其他人工材料,渗透系数≤10-10cm/s;本次评价推荐采用防渗水泥+2mm的高密度聚乙烯材料进行防渗处理。 一般防渗区:初期雨水收集池、三级沉淀池、污泥干化池。等效黏土防渗层厚度Mb≥1.5m,渗透系数K≤1.0×10-7cm/s 简单防渗区:生产区、办公区、成品堆场。地面采用混凝土硬化。 6.“红河第一湾”景区影响 项目于2024年1月8日取得了新平文化和旅游局出具的关于新平鸿强砂石场不在旅游区规划范围内的查询文件。 本项目运营期的对厂区定时洒水喷雾降尘,项目生产线均设置于厂房内,生产设备不在景区可视范围内,且厂房建设的彩钢瓦选用与周边环境相容的颜色材料。且项目区域属于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区,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良好。项目在采取以上污染防治措施后,项目废气可满足排放标准要求,项目废气对“红河第一湾”景区的影响较小。 项目运营期初期雨水经项目内雨水排水沟汇集后排入初期雨水收集池,沉淀后回用于项目区洒水降尘、制砂工序、洗砂工序;制砂废水、洗砂废水经导流沟排入三级沉淀池,经沉淀后循环使用,生产废水不外排;食堂含油废水经隔油池预处理后与其余生活污水一同经化粪池预处理后进入一体化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20)中城市绿化、道路清扫、消防、建筑施工标准后回用于项目区绿化及道路洒水降尘,不外排。项目废水对“红河第一湾”景区的影响较小。 项目运营期将对鄂式破碎机、圆锥破碎机等产噪严重的设备安装减震垫、厂房隔声等从源头降低噪声值;做好设备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防止因故障导致高噪声的产生;合理安排生产线各设备运行时间,禁止夜间生产,合理布局,降低项目设备噪声对“红河第一湾”景区的影响较小。 项目运营期生活办公区布置垃圾桶,收集日常员工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管理人员定期清运至戛洒镇垃圾收集点清运处置;泔水暂存于泔水桶内,委托有资质单位定期清运处置。隔油池定期清掏,产生的废油暂存于泔水桶内,委托有资质单位定期清运处置;化粪池和一体化污水处理站污泥定期清掏后用于周边农田施肥;沉淀池泥沙经污泥脱水设备脱水处理后暂存于泥沙干化池,泥沙晒干后可外售用于建筑产品制造原料;初期雨水收集池会产生少量的污泥,污泥定期清理,可外售用于建筑产品制造原料;废机油及废油桶属于危险废物,暂存于一个5m2的危险废物暂存间,定期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处置。项目在采取环评所提措施后,固体废物均得到有效处置,处置率100%,项目固废对“红河第一湾”景区的影响较小。 综上,本项目经以上防治措施治理后,项目建设对“红河第一湾”景区的影响较小。 7.环境风险 对照本项目生产特点,运营期涉及的主要风险物质为废矿物油。运营期环境风险主要为油类物质泄漏及火灾爆炸事故风险。经风险评价可知,本项目危险物质存在量与临界量比值Q=0.00004<1,环境风险潜势为I,本评价认为只要在运营过程中不断加强生产安全和环境管理,对每一环节按风险评价和现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要求落实防范措施和应急措施,项目环境风险是可控制的,可以将环境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