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会说话” 民族团结永流传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4-08-07 17:08   点击率:59打印】【关闭

近年来,新平县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让非遗“说话”,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

一、非遗话传承,奠定民族团结的坚实基础。

新平县不断完善非遗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申报非遗项目与非遗传承人,让非遗文化保护工作“做有载体、展有阵地、看有形式、传有内容”。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有文物保护单位14个、非遗传习馆(所、室)13个、非遗工坊4个。共认定非遗保护名录121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2人。积极开展非遗培训、交流、展览、展示、实践等活动,吸引和培养一批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持续通过各项有力举措推进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保非遗技艺得到有效传承和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图片1.png

二、非遗话融合,凝聚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新平县积极推动非遗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推出三条“非遗”旅游线路,将非遗与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巧妙结合,让游客在“县城—平甸乡—磨皮大寨”线路中,领略彝族的浮雕艺术和民间文学的魅力;在“县城—漠沙镇—大沐浴村—南薅村”线路中,亲身体验花腰傣的服饰制作和竹编技艺;在“县城—戛洒镇—花腰田间—平寨村—新寨村”线路中,感受花腰傣的农耕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广泛开展《花鼓舞》《彝族花棍狮子舞》《傣族服饰》等非遗文化展演活动,让非遗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丰富和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各族群众在交流互鉴中凝聚起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2024年,全县共举办非遗文化展示活动4场次。

图片2.png



图片3.png

三、非遗话发展,激发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

新平县充分利用非遗项目技艺类培育扶持一批非遗工坊,开发创新非遗产品,带动周边群众致富。截至目前,全县共认定市、县级非遗工坊4家,带动就业50余人,人均年收入增加1500030000元不等。新平花腰傣手工艺品制作服务中心开发、制作及销售花腰傣服饰等不同种类的系列产品共6大类上百种花腰傣手工艺品,产品通过刺绣协会统一订制等方式远销到新加坡、香港等地。扬武镇彝绣“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有力带动全镇绣娘增收,推动文旅产业不断融合发展,为全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释放能量,助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进步。

图片4.png


上一篇:新平县实施“四项工程”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下一篇:新平县充分发挥工商联桥梁纽带作用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