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是民生之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研判就业形势,把保就业放在“六稳”、“六保”任务之首,出台一系列有力措施,千方百计稳住就业基本盘。新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稳就业的决策部署,抓好积极就业政策的落实,全力服务全县跨越发展大局,切实抓好就业扶贫、重点群体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公共就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抓重点、创举措、破难题,各项就业工作有序推进,着力保持了全县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一、做法及成效 (一)抓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脱贫。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认真分析全县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点、堵点,进一步压实基层工作责任,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精准锁定服务目标对象,积极宣传发动,加快推进优质岗位信息宣传,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同时,对已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按照农村劳动力统计口径应统尽统,做到一边摸排统计、一边组织转移、一边录入系统,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做到账实相符。2021年1—6月,共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428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4667人。二是积极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全县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在岗484人,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就业帮扶安置。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培训后的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推荐不少于3个就业岗位,提高培训转移就业率。四是加快就业扶贫车间的建设。全县建成就业扶贫车间7个,吸纳就业421人,其中吸纳脱贫劳动力45人。五是做好易地搬迁劳动力就业帮扶工作。全县12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共有搬迁人口5359人、农村劳动力3391人,转移就业2013人,转移就业率59.36%。共有搬迁脱贫人口1555人、脱贫劳动力1007人,转移就业676人转移就业率67.1%。 (二)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提升技能。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文化低、技能弱导致就业难、增收慢,是困扰新平县农村劳动力致富的一大主因。让所有农村劳动力都能至少掌握一门赖以致富的技能,才能在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新平县从资金、政策等方面进行发力,认真实施新平县“万人技能提升”行动,增加技能提升的专项行动资金,为群众架起一座致富的金桥。一是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举措,紧紧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和产业发展重点,以企业生产经营、农村产业发展和各类群体多渠道就业需求为重中之重,采取线上线下培训结合、部门联动、多方位动员组织培训等措施,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三年行动”。二是把“需求端”与“供给端”精准对接起来,围绕产业需求和个人意愿开展培训项目,对农业从业人员开展烤烟移栽和烘烤技术、特色果蔬种植和中草药种植与初加工、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对居家妇女开展农家菜烹饪、美容、乡村旅游服务等职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劳动力,开展产业经营、商业营销、电子商务等创业培训;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等特色品牌技能培训,让人人都有一技傍身。三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推动职业院校“招生即招工、入企即入校”的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实施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推动形成新平特色的骨干专业品牌。截至2021年6月底,全县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开展127期,培训6685次。 (三)加强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农村劳动力、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作为服务重点,落实援助服务政策,积极帮助促进就业。一是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对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进行实名制信息管理,按月跟踪、及时提供就业创业帮扶服务。积极开发城乡社区服务岗位17个,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社区服务。组织开展就业见习,全县就业见习基地达11个,组织47名失业青年参与就业见习。二是积极扶持重点群体失业人员就业。组织开展“春风行动”“大中城市联合招聘新平县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等招聘活动,共发布60多户企业提供17000 万个岗位需求信息。对暂时难以外出且有就业意愿的重点群体,开发一批就近就地公益性岗位进行安置,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工作。截至目前,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731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