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镇“3+3+2”模式力争打造民族团结 进步示范创建升级版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3-04-18 10:04   点击率:124打印】【关闭

近年来,水塘镇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升级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提质增效。

“3个加强”抓党建引领,筑牢创建基础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三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专班,制定完善创建工作方案,完善调研督查、目标考核、经费保障等工作机制,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保护生态环境、乡村振兴、创新社会治理等有机融合,推进创建工作从独唱变成合唱累计召开创建工作会次20余次,培训3名讲解员,规划3条观摩路线。

加强思想教育。四级联创为抓手,推动基层组织建设与民族团结进步协同联动,结合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双万”培训等,常态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100制作专题宣传栏25架,悬挂横幅标语60余条,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成为全镇各族群众的共识。

加强示范引领。充分运用好项目工作法、一线工作法、典型引路法,积极争取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项目,建成“文化传承哪喊”“产业兴旺大窝铺”“宜居宜业大田丫口”三个示范点。选优创建哪喊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小组等12家示范单位,推进示范创建工作走深走实,努力形成以点带面、全面创建的工作局面。

“3个融入”抓平台搭建,凝聚创建共识

融入文化发展。坚持把爱国主义、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多元一体化国情教育相融合,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喊月亮”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陀螺”创作《醉美水塘》《柑橘飘香》等4原创歌曲。成功举办新平县首届柑橘音乐文化旅游节,以节日活动传递团结、互助、进步、友好的理念,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融入生态宜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团结”与“乡村绿”深度融合,总结“南达上海新村”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经验及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经验并全面推广。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重要抓手安心拆除“拆、治、建、管、用”同步发力,全镇破旧危房和残垣断壁基本消除,成功打造大窝铺、丙额等3个县级示范点,水塘社区获省级美丽乡村称号。  

融入基层治理。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探索推行组织信访同接、纠纷同处、矛盾同排、应急同力、村情同摸、团结同创的工作机制。创新实施法治宣传“六个一”工程,建成玉溪首个乡镇级习近平法治思想主题宣传公园,开展法律“四进”活动140余场次,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全镇多年来未发生民族矛盾和民族纠纷,民族团结和谐基石更加筑牢。

2个突出”抓重点工作彰显创建成效

突出产业发展。推进特色产业与民族团结“互进共融”,引进柑橘龙头企业龙橙、潘橙果业,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选果厂建设项目成功嫁接整合,建成水塘柑橘产业园、柑橘产销供应链基地和农产品网货初加工中心,实现组织建强、产业壮大、企业增效、治理提升、群众增收、民族团结“六重效应”2022年全镇完成农业总产值6.85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61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突出衔接发展聚力把示范创建工作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相衔接,2022年争取衔接资金1112.7万元,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7.71%。以工代赈示范工程、脱贫村水利补短板等一批项目的顺利实施,让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持续提升,“村集体经济+人力资源服务+技能培训”新型转移就业工作模式逐步推开,工农互促、城乡互补、产城联动、融合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基础更加巩固。

下一步,水塘镇将以“美景共守、家园共建、和谐共处、文化共融、幸福共享”为出发点,进一步拓宽延伸示范创建工作思路,在巩固上下功夫、在提升上做文章、在创新上求突破、在常态上见实效,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


上一篇:水塘镇召开水塘社区2023年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四位一体”项目领导小组会议暨项目落地开工推进会
下一篇:水塘镇现刀村:党建引领推动“扫盲式”普法见实效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