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成效 1.中药材种植初具规模。2021年全县完成中药材种植面积2.49万亩(重楼2119亩,黄精2986亩,滇龙胆5196亩,花椒4026亩,露水草6831.5亩,其它3716.5亩),同比增16.7%,完成计划的108%,其中新增种植面积1.12万亩(重楼188亩,黄精836亩,露水草6831.5亩,花椒2488亩,其它867.5亩),同比增86.1%,完成计划的273.4%;产量374.7万公斤,比上年增6.4%,完成计划的43.7%;产值5485万元,同比 增7.5%,完成计划的54.1%。全年完成中药材总产量892.13万公斤,同比增5.6%,完成计划的104.22%;产值10907.7万元,同比增7.64%,完成计划的106.93%。全县12个乡镇26个村委会都种植中药材,除露水草、三七和滇重楼由龙头企业种植示范带动发展外,其他中药材品种农户自行种植,技术支撑不到位。 2.生物资源加工企业不断增加。一是2008年8月注册成立新平鸿誉植物开发有限公司,位于新平县建兴乡马鹿社区,主要以露水草的收购、加工、销售为主,主要产品为脱皮激素,年产值500万元左右。二是新平宏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于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入驻新平,2020年7月开工建设,建设年产10吨工业大麻二酚(CBD)生产线,已取得“工业大麻种植加工准予许可”、“工业大麻种植准予许可”、“云南省工业大麻种植许可证”、环评批复、项目用地土地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审批手续,于2020年12月底竣工,2021年11月试生产,投料4吨,生产出CBD15公斤,副产品(萜烯、黄铜、多糖氨基酸)150公斤。三是2020年3月力高(云南)箱包有限公司建成日产30万个医用口罩及医护人员防护用品生产项目,当年竣工投产,到2020年12月,生产口罩1200万个,实现产值100万元。 二、存在困难 1.中药材栽培品种多而杂,规模化种植程度低。我县具备良好的中药材种植条件,但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很多中药材处于试种、群众自发种植阶段,组织化程度低。中药材种植面积大部分集中在高海拔冷凉地区,很少有道地药材,没有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种植基地和中药材知名品牌。品种结构上多而杂,缺乏主导优势品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药材的发展,制约了规模生产。 2.种植及加工技术力量薄弱,种植管理水平低。中药材作为特殊农产品,在种植、加工上都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在药材种植领域缺乏专业人才,生产管理比较粗放,在生产中各关键环节不能按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程进行,导致产量低,经济效益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 3.生物资源加工企业少,辐射带动能力弱。一是新平鸿誉植物开发有限公司,规模小,加工能力较弱,加工层次低,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直销外地,没有自己的品牌,市场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关联度也不高,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影响种植户的积极性。二是新平宏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产品单一,受市场影响,产品订单少而处于半停产状态。三是由于市场销售不畅,力高(云南)箱包有限公司目前库存一次性口罩60万个,价格由生产初期的每个2元,降到目前每个0.5元,出现亏本后,自2021年至今停产。 三、意见建议 1.明确目标任务,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明晰产业发展思路,抓好典型示范带动,加大宣传各项惠农政策,通过市场效益分析、种植能手现身说教等形式不断增强种植户的认识,营造良好生产氛围,进一步推动中药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合理谋划布局,促进规模发展。一是充分利用闲置土地,适度规模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逐步扩大产业种植规模,培育种植大户;三是积极鼓励专业合作社和种植能手建立高标准的生产示范基地,不断提高生产的规模化水平,充分发挥规模经营优势。 3.强化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培育生物资源加工企业。一是积极依靠省市相关政策帮助指导县内各企业开展项目申报及各项培育认定。二是培育现有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引进新的生物资源加工企业,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到位,推进生物医药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