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党中央长期关注三农问题所作出的战略性选择,将三农问题上升为乡村振兴的战略高度,与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有机地融为一体,实施乡村振兴涉及的建设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的范围很广。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通过产业振兴提高乡村居民收入,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也就是要让农民富裕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因为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够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富起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调动各方资源与力量,进行统筹性、系统性、持续性的推进实施,整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目标。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旅游产业的发展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机遇。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产业中的一部分,可以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不能忽视的建设内容之一。乡村旅游是以乡野山村自然风光和当地民风民俗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回归自然等为目的一种旅游方式。 一、乡村旅游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旅游的大力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振兴首先必须发展经济。经济的发展恰恰需要打破农业产业的界限,把农业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农林牧副渔业资源、乡村田园资源、乡村风景资源、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乡村生物资源等等为依托,开发休闲旅游产业。 乡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休闲旅游产业,是乡村经济中最具有附加值的产业。 巨大的城市居民休闲需求,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动力。自驾车休闲旅游成为城市居民的必需品。乡村环境、新鲜蔬菜、水果、家禽等等,是城市居民最喜爱的商品。城市居民对于走进乡村,完成风味独特的晚餐,有着永不疲倦的热情。自驾车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晚餐,几百公里以内的地方度假度周末,已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习惯。乡村环境和农家情趣,是休闲生活的最大吸引力。 城市居民消费范围可以划分为两个圈:第一个为餐饮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城市周边10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60公里,小城市周边30公里范围区域,都是城市居民餐饮消费出行区域;第二个为休闲消费圈,以城市为中心,大型城市周边300公里,中型城市周边200公里,小城市周边100公里范围区域。在这两个圈范围内的农村,都具备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基本条件。这是乡村旅游产业的主要区域。新平县城距离省城昆明市不足200公里,距离玉溪市不足100公里。发展乡村旅游区位优势明显,是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的理想区域。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平县域内“磨盘山、哀牢山、红河谷”为骨干的旅游环线。完善游道、自行车道、绿道、停车场、房车营地、指示标识、旅游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塘褚橙庄园、戛洒桔荔庄园、漠沙猫哆哩庄园、扬武塘房耘然农庄、建兴老箐重楼庄园的基础设施。加快戛洒马家寨、大槟榔园、小槟榔园、漩涡、曼李、曼秀、曼湾、速都、平寨,漠沙大沐浴、下灯笼、南碱、南薅,水塘曼拉,古城啊波左等集民俗、观光、体验、度假、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特色村建设。同时做好绿汁江、红河谷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乡镇旅游发展规划,储备一批旅游项目,保持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后势。红河谷旅游经济带具有花腰傣民族风情和以自然生态为主的亚热带风情,是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理想区域,具有发展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 以上内容构成了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方面。形成了乡村旅游的核心内容,同时也包括观光采摘农业、农家乐、民俗村、垂钓鲜食等等,带动了观赏作物种植、蔬菜瓜果消费、家禽消费、餐饮住宿接待、民俗文化消费的全面发展,提升了农副产品加工的价值,促进了农产品销售。乡村旅游能够成为旅游区农村发展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建设中的富民产业 发展乡村旅游,特别是发展大中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可以实现城市自愿支持农村发展,吸引城市的资金及人才向农村流动,真正的体现城市反哺农村。乡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形成高附加值的经济产业。乡村旅游,具有较大的家庭服务特性,最具增加就业、富裕群众的价值。 乡村旅游的开发主体,可以是独立经营的农户,也可以是集体或私营企业。独立经营农户,以采摘、农家乐、垂钓、民俗大院等方式,可以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形成家庭收入。集体、企业提供的具有一定规模和一定档次的旅游休闲服务,不仅就地消化了农产品,吸收农民就业,而且带动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民群众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同时,当地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可增加经济收入。乡村旅游是一个富民产业,是农村经济建设中比较直接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 三、旅游开发促进先进文化与文明风尚在农村形成 休闲旅游产业是服务产业,也是文化产业。没有以游客为上帝的服务精神,就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 因此,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必然在市场的引导下,在现实的教育下,培养旅游从业者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服务顾客的文明意识。市场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服务教育将旅游从业者培养成为文明卫生礼貌的公民。 乡村旅游需要文化的支撑,民俗文化的包装,餐饮文化的开发等,都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同时,游客带来的城市文化,可以迅速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农民接受先进思想,实现思想转变,对于农村文明风尚的形成,也具有推动作用。 四、乡村旅游开发将加快村容村貌建设,形成文明卫生美丽独特的景观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乡村旅游中的休闲旅游环境的打造,农家接待条件的建设,旅游对于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休闲旅游要求村庄面貌各具特色;旅游最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文化基础、唯一性等等,形成了旅游村庄的独特面貌。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村容村貌的改变,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推动环境治理,推动村庄整体建设的发展。 五、以增加旅游文化内涵为目的,大力挖掘民族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内容 民族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是增强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旅游竞争力的核心,民族文化的挖掘是少数民族地区在农村建设中不断满足群众精神需求的一项重要内容。以民族文化挖掘为切入点,做好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的相互结合。 一是充分调查、了解、整理挖掘民族民间历史文化,重点开发民族建筑、歌舞、节庆等,营造浓郁的民族文化旅游氛围。一些重点民族村寨要进行规划,建筑要保留民族特色,要让民族村寨成为展示民族生产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的窗口。通过艺术类专业人才加强对民族民间歌舞等文化的挖掘和创作,打造出具有一定水准的歌舞节目参与旅游服务。 二是积极组织旅游商品的设计、制作、开发。引导群众把一些现代元素融入特色工艺品、民族服饰及传统工艺中,做出丰富多彩、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商品。充分利用我县独特的自然资源,大力开发花腰傣刺绣、花腰红陶、竹编、荞品等系列旅游商品,发展旅游纪念品和手工艺品产业,让农民从中增加收入。让民族文化、民间技艺在挖掘中得到发展、得到实惠,从而增加乡村旅游的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三是办好节庆活动,不断壮大游客市场。新平县高度重视节庆活动的打造,经过历年努力,成功打造出了“花街节”、“赏花节”、“沐浴节”和“服饰节”县级四大节庆品牌,年内还举办活动“新平溪湖小镇触动味蕾美食文化周”、“彝族火把节”、“千桌万人磨盘宴”、“花腰傣拜年饭”等各类活动,乡镇举办平掌乡的“朝山会”、建兴乡的“腊鲁开歌节”、杨武镇的“烟盒舞节”、者竜乡的“核桃节”、水塘镇的“拉祜文化节”、新化乡的“男人狂欢节”等各类活动,在全年不同时期均有活动,丰富了新平旅游的内容,假日旅游经济效果显著,到新平的游客逐年增多,新平旅游知名度稳步提升。 六、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服务质量,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旅游服务意识和质量,让他们自觉成为乡村旅游市场的经营主体。 一是按照《玉溪市乡村旅游服务接待设施质量等级评分标准》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和接待能力等方面进行规范,进一步提高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对刚开始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和家庭,要有序地引导和指导,使旅游经营户家庭接待的服务标准达到一定的水平,加大对乡村旅游示范户的提档升级,按照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和星级饭店标准示范引领。 二是通过加强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增强村民的文明意识和开放意识,培养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营造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建设一个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三是加强对民族特色品牌的开发和创建,突出个性化差异。力争在旅游接待上做到“一村一个品味,一户一个特色”,培育出一批不同特色、不同类型、广受游客欢迎的田园景观、农耕文化、传统民俗、特色饮食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引导群众加强自然村寨周围以及房前屋后的绿化和美化,把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统一,使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与浓郁的民族风情相互辉映,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弘扬少数民族团结互助、善良纯朴、诚实守信、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喜迎四方游客,建设出一个热情开放、充满生机的乡村旅游环境。打造新平健康生活目的地,最终达到乡村旅游的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局党支部书记 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