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环境影响 (一)施工期 (1)施工期水污染源 施工期废水主要有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废水和场地降雨冲刷水。 项目施工期生活污水产生量很少,回收于临时沉淀池内,用于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施工废水设置临时沉淀池,将废水进行沉淀处理,大大降低废水中SS的含量,全部回用于施工场地喷水降尘等,不外排。场地降雨冲刷水通过临时排水沟收集进入临时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非雨天场地洒水降尘或施工用水,多余部分方外排。合理安排工期,避免在暴雨天进行作业,减小降雨冲刷水对地表水的影响。 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施工废水对地表水环境影响不大。 (2)施工期大气污染源 施工期区域大气环境影响因素主要是施工期产生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施工扬尘,其次是施工机械燃油烟气、施工人员的餐饮油烟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尾气。 通过采取合理有效的抑尘降尘措施,可防止和最大限度地减缓扬尘等大气污染物对环境空气质量和周围保护目标的影响。 (3)施工期噪声污染源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主要使用施工常用机械设备有:挖掘机、铲土机、推土机、压路机、装载车辆和吊车等,经预测,昼间150m以外,夜间300m以外可满足GB12523-2011《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要求。通过合理布置施工机械设备,尽量远离关心点,同时对大声级施工设备安装减震垫,选用低噪声设备,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等,最大程度减轻对关心点的影响。施工噪声对环境的影响是暂时的,随施工的结束而消失。 (4)施工期间固体废弃物污染源 施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开挖土石方、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土石方全部用于场地回填,无废弃土石方;建筑垃圾可回收利用的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集中收集,定时清运到住建部门指定地点堆放;生活垃圾设置统一的地点收集后拉至左西莫村垃圾收集箱后运至垃圾填埋场安全填埋。按以上方法处置,本项目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不会对环境造成大的影响。 (5)拟建项目为山地,主要为有灌木林地、梯坪地、坡耕地及原生植物,耕地主要作物为玉米。项目区所在地地势开阔,项目的建设将改变原生态状况。项目评价区域范围内无珍稀野生植物存在,不属于重要保护动物的栖息地。项目建设清除的植被不会对该区域造成严重影响。项目建成后,还对场地进行一定程度的绿化,既起到净化的作用,又起到美观的价值,同时还对场区内处理过的污水提供了消纳作用。评价区域内野生动物种类及数量较少。项目的建设不会对区域内的野生动物造成严重影响。 施工期对景观的影响属于短期的不利影响,其影响是暂时的和可以恢复的。 (6)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项目在建设及自然恢复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量为576.45t,会对当地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周边生产生活的影响,对下游河道的影响。本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水土流失影响,可以通过多种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临时防护措施)加以减免,把工程水土流失影响降低到最小。因此,从水土保持的角度看,只要认真落实水土保持措施,本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水土流失影响不大。 (二)运营期 (1)废气 项目运营阶段产生的废气主要为恶臭、备用发电机尾气、无害化处理设备臭气、少量食堂油烟等。 恶臭的产生源主要有猪舍、污水处理区、堆粪池、无害出处理设备。臭气排放属于无组织排放。 经预测模式对H2S、NH3的预测,H2S、NH3最大落地浓度出现在下风向250m处,项目区500m范围内无环境敏感点。在采取相应措施后厂区对区域大气环境及关心点影响不大。 (2)废水 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由隔油池、化粪池处理后与生产废水一同进入场区自建的污水处理站(规模为300m3/d)处理达到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旱作)要求后用于项目区周边旱地浇灌。 建设单位与新化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本项目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用于新化乡山地中的旱地浇灌,废水消纳土地位于项目区附近及其周边村庄旱地。经调查周边旱地面积远远超过2000亩,因此可以全部消纳完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水。因此在项目正常运行情况下,不会对地下水造成影响。在非正常排放的情况下,对迤施河有一定的污染风险。在采取了防护等相应措施,使废水非正常排放的环境风险水平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3)噪声 项目噪声主要是项目运营期主要噪声源为圈舍排风扇、污水处理站水泵、风机等、猪只叫声、车辆噪声。 项目运营期猪只叫声、排风扇声音、水泵声等对四面厂界的噪声预测值均可达到GB12348-2008《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2类标准要求,同时通过围墙隔挡,距离衰减后,项目产生噪声对环境影响不大。 (4)固废 固体废物主要为猪粪、饲料残渣、分娩物、病死猪、医疗固废、废包装袋、职工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站的污泥无害化处理设备产出物。 项目各固体废物均能做到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对外环境影响较小。 (5)生态环境影响 项目占地面积120000m2,主要植被为农民栽种的烤烟、玉米地等坡耕地,其余为灌木林地、梯坪地。 项目建设中,场内土地有一部分原生植物,此区域不进行建设,保持原土地状态,在该区域拟种植树木林,评价范围内无珍稀野生动植物出现,不属于重要保护动物栖息地。项目建设清除的植物不会对周围生态造成重大影响。 项目建设使评价区域内的种类组成发生改变,但种群在该地区的年龄结构、空间分布、种群更新等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现有种群的群落组成及其比例不会发生变化。 (6)水土流失影响 随着场区地表硬化,雨污分流等措施的介入,水土流失将得到明显控制。项目区被开挖的地表能绿化的地方将采取植被恢复措施,选择根系较发达的植物进行种植,根据地形、地质条件等,做好场区上下边坡和渠系,防止边坡失稳造成水土流失;场区应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防止降雨径流对场地、路面的冲刷,从而使项目区内重塑坡面的新增土壤侵蚀及固有自然侵蚀从根本上得到有效控制。 (7)土壤污染 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污水浇灌周边农田,若盲目过量浇灌,还会造成土壤的污染。由此需要根据植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土地所承受能力,及地方核定用水标准进行浇灌,同时保证污水的长期稳定达标性以减小对土壤的影响 二、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施工期 (1)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施工现场设置临时沉淀池,对施工废水和施工生活污水进行收集用于施工场地内降尘。 ②施工期雨水径流通过临时排水沟收集进入临时沉淀池沉淀后回用于非雨天的洒水降成及施工用水,多余部分方外排。合理安排施工工期,避免在暴雨天进行作业。 ③各类施工材料应有防雨遮雨设施,避免淋溶水中夹带污染物进入地表水体。 (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加强施工期工程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计划进行。合理安排施工进度计划,建筑施工、场区平整等应集中进行,避免长期的扬尘污染,并对施工场地进行定期洒水,减少扬尘产生量; ②对施工现场进行科学管理,砂石料应该统一堆放,水泥应该设置专门库房堆放,减少搬运频率,搬运要轻举轻放,防止包装袋破裂; ③汽车运输要密闭,防止途中抛洒; ④加强管理,车辆需限速行驶,经常保持道路清洁、湿润(洒水),以减少汽车轮胎与路面接触而引起扬尘污染;优化施工期运输路线运输过程中要求遮盖篷布、严禁超载以减轻对道路及周边的影响; ⑤装修阶段尽量采用环保型的装修材料,减少装修废气产生量。 (3)声污染防治措施 ①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签订合同时要求其使用的机械设备为低噪声机械设备,施工过程中设置专人对设备进行保养维护,及时在设备经常摩擦的部位涂抹润滑油,减少设备摩擦产生的噪声,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范使用各类机械。 ②合理布置施工场地,高噪声施工设备如空压机、电锯等安置在封闭密实的工棚内,并使其尽量远离周边人群的居住处,实行封闭、半封闭施工。 ③施工的结构阶段和装修阶段,对建筑物的外部应采用围挡,以减轻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④施工期运输车辆应尽量保持良好车况,合理调度,尽可能匀速慢行;施工场地的施工车辆出入现场时应低速、禁鸣。 (4)固体废物的防治措施 ①本项目开挖土方全部用于该工地的回填土。 ②施工期建筑垃圾分类集中堆放,可回收将其回收利用,不可回收的统一收集运至住建部门指定地方处置。 ③施工期生活垃圾由项目负责人安排员工定期将生活垃圾运至左西莫村垃圾收集箱,与村内的生活垃圾一同清运处理。 (5)生态影响防治措施 ①合理安排施工程序,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施工尽量避开雨季; ②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时间; ③在施工的同时完善施工区内的边坡治理。 (6)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根据水保方案统计,方案新增水土保持措施数量如下:工程措施:建构筑物区剥离表土0.37万m³;道路及硬化区剥离表土0.28万m³,截水沟159m。植物措施:道路及硬化区边坡绿化0.29hm²;绿化区全面整地5.05hm²。临时措施:建构筑物区临时遮盖1200m²;道路及硬化区临时覆盖800m²,临时拦挡78m,临时排水沟964m,沉砂池3座,车辆清洁池1座。 (二)运营期污染防治措施(1)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①设置封闭的堆粪棚,并在猪粪表面喷洒除臭剂,添加发酵菌种,降低恶臭挥发。 ②做好排水沟设计,养殖废水输送管线设计为PVC管道,减少臭气的排放量。 ③在养殖饲料中添加环保新产品EM菌剂,减少恶臭的产生。 ④在污水处理站的曝气、污泥浓缩等产生恶臭的工段应设计在闭空间内,喷除臭剂,避免恶臭对周围空气的影响。 ⑤为避免猪舍和粪尿产生的臭气聚集过多,猪舍要及时通风并且一天清理一次粪便。及时喷洒除臭药剂。 ⑥无害化处理设备臭气经配备的紫外光解催化氧化除臭设备处理,做好除臭设备的维修维护,保证正常运行,出现故障不能返修,必须及时更换新设备。 ⑦强化各车间消毒措施及加强场区绿化。 ⑧在猪粪棚产生的恶臭应该添加锯末等辅料至新鲜粪便堆上,并均匀拌入发酵专用菌,降低粪便含水率,锯末等表面积较大的颗粒物可有效减少恶臭的产生。 ⑨食堂油烟经油烟净化装置净化后经排气筒排出。 (2)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项目区的废水实行雨污分流,雨水和污水收集输送分离。雨水管道设计建设为明渠,雨水排泄尽量设置排入迤施河方向,避免对附近的左西莫村造成影响。污水管道采用PVC管道。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过的综合废水经处理后达标用于项目区种植的树木和周边菜地浇灌。 ②项目区废水包括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经隔油池、化粪池处理后与生产废水一同进入项目取自建污水站处理。场区自建一座300m3/d处理规模的污水处理站,并配备一个300m3的事故池。用于储存污水处理设备等非正常情况下的污水。猪只尿液和粪便经固液分离器分离后,尿液经污水处理站处理达到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中旱作标准后用于浇灌项目区周边旱地。 ③废水收集与输送所有构筑物均采取防渗措施,避免养殖废水渗漏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④在生产过程中,不能将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废水直接侵入农灌渠道,要严格按照HJ/T81-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操作。 ⑤污水处理设施及收集设施严格要进行防渗防漏处理,避免由于渗漏造成的水体污染。 ⑥加强污水输送沿途的管理,严格控制沿途的跑、冒、滴、漏。 ⑦猪舍、污水处理系统、堆粪棚等工程防渗施工时,需请有资质单位进行设计、施工,应有验收记录,按照规范设计要求施工,并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行业主管部门竣工验收确认后方可投入使用。 (3)噪声防治措施 ①为减少猪只的鸣叫对周围环境以及饲养人员的影响,尽可能提供充足的饲料和水,保证猪只处理比较舒适的环境;另外可以借鉴相关养殖经验,播放轻音乐等促进猪只的生长发育,避免猪只因收到惊吓不安而产生躁动的叫声。 ②污水处理站的水泵采用潜水泵,风机安装消声器并置于风机房内,降低噪声的源强。如风扇声音较大,可以使用隔声罩进行隔音。 ③减少运输车辆的噪声影响,在场区设置明显的指示牌加以引导,禁止车辆在场区鸣笛,注意控制车速。 (4)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①猪只产生的排泄物、食物残渣混在一起,每天定时清理,在固废分离时,将固体废物运到封闭的堆粪棚内暂存后外售;堆粪棚采用钢结构和砖混结构结合,还需要采取防雨淋、防流失措施,地面进行防渗防腐措施,避免渗滤液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②饲料残渣和粪便一起通过格栅以及干湿分离器后分离出来,与固体粪便一起进入到堆粪棚中,与猪粪一起外售。 ③医疗废弃物用专用塑料袋进行包装过后统一收集于项目区内危废暂存间,让有资质的单位清运处置。 ④病死猪以及分娩废物(胎衣、胎盘)等需要按照规范进行无害化处理,本项目设置无害化处理设备处理病死猪及分娩废物,严禁随意丢弃或焚烧。无害化处理设备产出物收集后与猪粪等一同外售。 ⑤废包装袋统一收集后定期外卖给废品收购商。 ⑥生活垃圾按可回收利用和不可回收利用分类收集,临时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后与左西莫村委会的生活垃圾一同清运处置。 ⑦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污泥与猪粪一同外售。 (5)土壤污染防治措施 为防止项目对土壤污染,需要做到以下措施: ①确保浇灌的污水能达到GB5084-200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中旱作的相关要求; ②雨天禁止浇灌,雨天处理过的污水暂存于事故池或氧化塘中,晴天浇灌; ③根据土壤的承受能力以及植物所需营养进行浇灌,不能盲目过量浇灌。结合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土壤养分利用率、营养元素利用率等。 (6)卫生防疫措施 ①定期进行注射的消毒,在猪舍适当的位置合理安装捕捉灭蝇罩或者灭蝇粘纸,减少蝇蚊传播疾病。 ②发现病死猪要及时清理消毒,妥善处理死猪尸体,防止疫情传播,严禁随意丢弃,严禁出售或作为饲料再利用。 (7)风险防范措施 在总平面布置上,本工程根据疫病防疫要求将平面布置分为隔离区、生活区、生产区与污染区。建、构筑物、楼梯等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等非燃烧材料制作。在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的相应规定设置足够数量的移动式消防器材,以满足防火及消防的要求。本工程的走道、门的宽度均应执行《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相应规定。 项目场区内设置安全、有效和及时的事故风险防范体系,确保事故状态下的污水全部处于受控状态,事故污水应得到有效处理达标后排放,防止对水体造成污染。 项目针对事故风险防范措施分为以下几点: ①定期对污水收集管道及污水处理设备定期安全检查,检测的时间、内容、人员应有记录保存。避免出现污水的跑、冒、滴、漏从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②制定应急措施,当风险发生时,严格按照应急措施要求执行。 ③卫生风险的防范措施:严格按照本报告风险分析章节对猪只引进、猪场卫生控制、饲养管理、饲养卫生、日常健康检查和护理要求严格执行。 ④其他风险防范措施 a.为预防停电、停水等造成的事故性污染,应确保猪舍的一级用电负荷。 b.建设单位要加强对各岗位员工进行风险意识、风险知识、安全技能、规章制度、应变能力等素质等各方面的培训和教育。要用法律、法规、纪律约束、统一养殖行为,从而控制由于人的异常行为导致风险事故发生。 c.在设计中严格执行各种安全标准规范等,由设计不当引起的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建立健全各项安全、消防、卫生应急防护制度,配备完善的防护设施。经常检查安全消防设施的完好性,保证完好率达到100%,处于即用状态。 d.在养殖前必须对各设备、管道、阀门等装置按其功能要求进行探伤、试压、消除隐患,确保各项指标已符合安全生产要求,方可试车,杜绝发生设备事故。安装自动控制仪表,加强关键部位的联锁报警系统,对重要参数进行自动控制,对关键设备部件进行定期更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