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环境影响 (一)施工期 1、废气 本项目施工期废气主要为施工场地扬尘和运输道路扬尘以及机械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废气,均为无组织排放,在静风、小雨湿润条件下,其对空气环境的影响范围将减小、程度减轻。 2、废水 本项目施工人员食宿自行解决,不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均在周围村庄里进行食宿,不产生生活废水。施工期废水主要为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施工废水、暴雨地表径流;施工废水及暴雨径流经收集沉淀后回用,对周围水环境影响不大。 3、噪声 本项目使用商品混凝土,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于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通过采取相关的噪声防治措施后施工期声环境影响不大。 4、固废 项目区土石方全部回填于项目区,建筑垃圾能回用回用,不能回用部分由建设单位及时外运至当地建设部门指定的地点处理,固废处置率达到100%。 (二)运营期 1、废气 运营期废气来自净水厂工程内的泥沙脱水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异味;污泥干化时的大气稀释扩散后呈无组织排放。 2、废水 项目运营期生产工艺废水进入回水池沉淀处理,上清液回用于生产,不外排;项目化验清洗及酸洗清洗水(非第一遍洗涤水)经中和桶预处理后,和经沉淀池预处理的脱泥滤液一起排至市政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戛洒生活污水处理厂处理。 3、噪声 噪声来源于水泵及设备工作时发出的噪声,在距离衰减和围墙阻隔,阻尼减震、绿化隔声后对周围声环境影响不大。 4、固废 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为工艺产生的污泥、重力无阀滤池更换的石英砂、员工产生的生活垃圾以化验室废液、第一遍化验洗涤水、风险物质包装物;通过设置收集桶,以及危险废物暂存间,固废处置率达到100%。 二、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施工期: 1、大气防治措施 ①进出工地的物料、运输车辆,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若无密闭车斗,物料、建筑垃圾、废弃土石方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用苫布遮盖严实。 ②施工工地洒水抑尘,避免扬尘飞扬。 ③施工运输车辆驶出施工场地前必须对车身进行清扫,避免运输车辆带泥上路。 ④施工靠近原有项目一侧设置长度为110m,高度为2.5m高的施工围挡,其余三面利用现有实体围墙进行遮挡。 ⑤在施工中合理组织施工,缩短施工时间,尽量减少施工污染。 ⑥施工过程中必须做到六个100%,即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土方和散碎物料100%覆盖,出场车辆100%冲洗干净,净水厂场区道路100%硬化、渣土等车辆100%密闭运输,土石方过程100%湿法作业; ⑦项目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的要求在构筑物区、道路区以及绿化区采分别设置300m2的彩条布,100m2的彩条布以及1000m2的密目网进行遮盖裸露区域。 2、废水防治措施 项目区施工区域内利用水土保持方案设置的9m3的临时沉砂池以及长度为130m的临时排水沟,收集沉淀施工废水及暴雨地表径流,收集沉淀之后回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 3、噪声防治措施 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做到文明施工,避免人为噪声的产生。 ②靠近原有项目一侧设置长度为110m,高度为2.5m高的施工围挡,其余三面利用现有实体围墙进隔声。 ③合理布置施工机械,高噪声设备尽量安排在施工场地中间;错开高噪声设备使用时间,避免大型高噪声设备同时运行。 ④项目建设必须严禁机械设备在12时至14时、22时至次日6时施工。 4、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1)项目区开挖土石方全部回填于项目区; (2)产生的建筑垃圾能回用回用,不能回用部分由建设单位及时外运至当地建设部门指定的地点处理 (二)运营期: 1、大气防治措施 污泥干化异味经空气稀释、自由扩散后外排; 2、水防治措施 (1)将原有项目的回水池扩容至252m3; (2)絮凝沉淀池的排泥水和重力无阀滤池的反冲洗水进入回水池沉淀处理,上清液作为原水返回配水井回用于生产,不外排; (3)在污泥干化池晾晒格隔断设置一个容积为3m3的沉淀池; (4)设置一个容积为0.05m3的中和桶; (5)项目化验及酸洗清洗水(非第一遍洗涤水)经中和桶预处理后,和经沉淀池预处理的脱泥滤液排至市政污水管网,最终进入戛洒生活污水处理厂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 合理布置,围墙隔声+阻尼措施。 4、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1)改造原有的污泥干化池,分为两格,一格用于污泥的晾晒,一格用于晾晒污泥的临时暂存,污泥干化池四周除出入口外设置围挡,且顶部设置遮雨棚; (2)若干垃圾收集桶; (3)污泥经污泥干化池晾晒脱水后用于厂区绿化; (4)更换的石英砂收集后用作建筑材料;生活垃圾经垃圾桶收集后和戛洒集镇垃圾一同处置卫部门处置; (5)设置1间占地面积为10m2的危险废物暂存间; (6)危险废物暂存间按照《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要求设置; (7)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的单位处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