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环境影响 (一)施工期 (1)废气 1)施工扬尘影响分析 项目固体废物填埋场工程施工较为简单,主要是进行库外截排水沟的开挖建设、库区开挖、库内排水系统的安装等。施工期对大气环境影响主要污染物为施工扬尘,主要来自于砂石料、砼拌以及施工原材料汽车运输和装卸等,因风力作用产生的扬尘。施工扬尘造成的污染仅是短期、局部的影响,同时,项目施工工程量较小,施工时间较短,在施工结束后影响即消除,所以影响不大。 (2)机械废气影响分析 施工机械废气主要成分是烯烃类、CO和NOx,属低架点源无组织排放性质,具有间断性产生、产生量较小、产生点相对分散、易被稀释扩散等特点。本项目施工范围不大,土建施工内容较少,使用的施工机械较少,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所产生的污染在空气中经自然扩散和稀释后,对周围空气环境质量影响不大。且施工期较短,机械尾气排放量很小,项目区周边空旷,通过自然扩散、稀释后,对环境影响是可以接受的。综上所述,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对大气环境及敏感点将会产生少量的影响,需加强施工期扬尘的治理,尽量将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2)废水 施工期废水主要是施工废水及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 1)生活污水:本项目施工人员为附近村民,均不在项目区内食宿,项目在施工场地附近设置一个5m3的临时沉淀池,生活污水经过收集沉淀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外环境的影响很小。 2)施工废水:施工废水主要为砂浆拌合、设备冲洗、砼养护等过程产生,废水中的污染物主要为SS,不含有毒物质,施工废水均排入临时沉淀池(与生活污水共用)进行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外环境的影响很小。 (3)噪声 施工期噪声主要为施工时,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以及运输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声。由于施工期相对短暂,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污染是短暂的、有限的。施工结束后施工噪声影响也将结束。 (4)固废 项目施工过程中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土石方、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 1)土石方及表土:本项目建设期共产生开挖土石方量4.19万m3(其中表土剥离1.21万m3),回填土石方量5.87万m3(其中绿化覆土1.27万m3),外借1.68万m3,来源于主产区开挖土石方,无永久性弃方产生。 2)建筑垃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建筑垃圾,主要包括砂石、石块、废金属等杂物,建筑垃圾中可回收综合利用的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部分统一收集后运至当地城建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妥善处置。 3)生活垃圾:本项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理,严禁施工期间生活垃圾乱堆乱放。 (5)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影响 1)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项目位于新平县戛洒镇工业园区,固体废物填埋场位于云南新平南恩糖纸有限责任公司搬迁改造转型升级项目范围内,位于公司搬迁项目用地界限内生产区和料场之间,用地性质与搬迁项目一致,为工业园区规划的工业用地。项目工程占地面积为30974m2,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将发生改变,但项目占地范围有限,占地当地的土地总面积比值很小,不会影响当地整体的土地利用格局,因此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2)对植物、植被的影响:施工期间,产生的污染物对周边植物、植被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扬尘的影响,扬尘降落在植物叶面,吸收水分成为灰色的一层薄壳,降低叶面的光合作用,堵塞叶面气孔的呼吸作用及水分蒸发,减弱调湿和机体代谢功能,造成叶尖失水、干枯、落叶和减少。粉尘的碱性物质能破坏叶面表层的蜡质和皮茸毛,是植物生长减退,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由于区域内树木极少,虽然建设将对该区域的植物资源产生破坏。但区域内植物单一,树木量少,因此产生的破坏不大,在施工结束后将人工种植当地树种,可补偿植物的损失,因此项目建设对植物影响较小。项目区无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建设对植物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3)对动物的影响:项目区人为活动频繁,无大型的野生动物,小型野生动物种类及数量均较少。项目建设期间,由于地表扰动加剧,人为活动更加频繁,对该片区的野生动物产生一定影响,对爬行类的巢穴产生损坏,对鸟类的栖息产生干扰。由于动物均具有趋避能力,迁移到附近适生环境,成体死亡数量小。在施工期,项目区内的动物种群数量虽然会下降,对野生动物产生不利影响,但不会导致任何一种物种在该区域消失和灭绝,项目建成运行后,由于加强绿化美化和环境管理,动物将逐步恢复。 4)水土流失影响:本项目施工期较短,为6个月,施工期选择在旱季(2初月~7月底),避开了雨季地表径流的冲刷,施工主要为地表植被及部分表土的清除,场地平整压实,施工过程中水土流失产生量较小。综上所述,施工期间会对外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设单位应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应看到这种影响是暂时的,随着施工的结束,影响将消失。 (二)运营期 (1)废气 项目填埋场建成运行后,在生产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填埋场干堆扬尘、运输汽车扬尘及汽车尾气。 1)填埋场干堆扬尘 本项目无组织排放TSP、PM10、PM2.5在下风向最大落地浓度分别为7.36E-03mg/m3、2.21E-03mg/m3、1.10E-03mg/m3,距离为212m,最大落地浓度占标率为分别为0.82%、0.49%、0.49%,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的要求,本项目大气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不需要进一步预测。无组织排放的TSP、PM10、PM2.5在项目下风向的最大落地浓度均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的要求;在采取本次环评提出的措施后,项目运营过程中排放无组织的TSP、PM10、PM2.5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不会改变敏感目标的大气环境功能。 同时根据以上预测结果可知,项目TSP在项目的下风向最大的落地浓度为7.36E-03mg/m3,远小于《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标准(≤1.0mg/m3);由此可知,项目厂界颗粒物的浓度可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标准(≤1.0mg/m3)的要求。 本项目最近关心点为项目区西侧106m处的南恩村(位于项目区主导风向的侧上风向),在大风条件下,可能会对南恩村产生影响。 2)汽车运输扬尘及尾气 本项目固体废物填埋场为干堆渣场,运输的白泥(含水率30%)、绿泥(含水率30%)、石灰渣(含水量20%),含水率较大,基本不会产生大气污染物,锅炉灰渣含水率较低,运输途中需加盖篷布后扬尘影响较小;汽车运输道路则会产生大气污染物对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该部分污染物主要是TSP,主要来源于汽车运输途中带起的路面扬尘和车载原料洒落。 (2)废水 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及渗滤液。 ①生活污水:本项目运营过程中生活污水产生量为0.28m3/d,95.2m3/a。项目设置1个容积为5m3的化粪池,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收集后定期委托周边农户清掏做肥料,不外排。 ②渗滤液:根据填埋场水量平衡分析可知,项目运营过程中填埋场在多年平均降雨条件下渗滤液年产生2658.76m3(扣除了蒸发量及残留水量)、20年一遇最大降雨年情况下渗滤液年产生量为10596.86m3(扣除了蒸发量及残留水量),在雨季,罐车每天将渗滤液收集池收集的渗滤液运输至现有厂区污水处理站处理,不直接外排。本项目作为固体废物填埋场,堆积固体废物为白泥、绿泥、石灰渣及锅炉灰渣,填埋场分区进行堆渣,填埋场渗滤液经导流管进入渗滤液收集池,定期由罐车运输送至现有厂区污水处理站(位于大槟榔园)处理,不直接外排,后期公司搬迁项目污水处理站建成后由管道输送至搬迁项目污水处理站处理,不直接外排。 (3)噪声 项目运行期间噪声主要为自卸汽车、装载机、压实机、罐车等,其声级在70~85dB(A)之间。本项目夜间无机械设备运营,通过加强管理,场内机械设备合理布置,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噪声经距离衰减等措施后,对西侧106m处南恩村的贡献值较小,不会影响到南恩村的声环境功能区。本项目固体废物运输量较小,运输车次少,对运输沿途影响较小。 (4)固废 项目运营期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为渗滤液收集池产生的底泥、消力池底泥及生活垃圾。渗滤液收集池底泥及消力池底泥经人工打捞清掏,进入干化场自然干化(含水率≤30%)后,送至项目固体废物填埋场处置。生活垃圾经垃圾收集桶统一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置,禁止在固体废物填埋场堆存。本项目运营期的固体废物均可得到妥善处置,可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5)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影响 1)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本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土地性质将改变,其土地利用功能也将从原始地类改变为工业用地,本次占用的旱地、草地和灌木林地较戛洒镇而言,比例较小。因此,本次填埋场建设占地对该区域土地利用格局造成的影响较小。 2)生物资源的影响 本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会对部分区域内的表土进行剥离,地表被工程覆盖,这使其将剥离面和各场地生产的植物彻底毁灭,附近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发生改变。项目区域内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遗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生态敏感目标分布,项目区内未发现国家和云南省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类及其栖息地。因此,项目建设对区域内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不会产生大的影响。 3)对景观的影响 本项目建设后,拟建固体废物填埋场整体植被覆盖率有所降低,由于本项目工程点的实施而破坏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同时部分裸露的土地在旱季大风天气将会尘土飞扬,而雨季将造成泥沙流失;使原来的地貌环境将随之发生较大改变,对固体废物填埋场附近的原有景观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建设区域附近无风景名胜区,固体废物填埋场在各堆积面堆积完成后也需要及时进行植被恢复,采取以上措施后,可以降低项目建设对景观的影响。 (6)地下水影响 污染物从污染源进入地下水所经过的路径称为地下水污染途径,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工程分析,拟建项目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途径主要有:①若项目库区防渗层(底部防渗层、边坡防渗层)出现破损或破裂,则渗滤液会发生泄漏,会对土壤和地下水会造成污染。②若渗滤液收集池的防渗层发生破损或破裂,则暂存于其中的渗滤液会发生渗漏,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③若渗滤液导流管发生破裂,则渗滤液会发生泄漏,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7)土壤影响 本项目运营期可能对土壤环境产生影响,污染源主要为填埋场和渗滤液收集池,影响途径为垂直入渗。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渗滤液收集池因防渗层破损等造成污染物垂直入渗对土壤造成影响。 二、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施工期 (1)废气 ①对施工场地内可能散发粉尘的堆料进行土工布覆盖和定期洒水,适时运进施工所需建筑材料(如石子、沙子等),避免现场大量堆放。对于散装粉状建筑材料,宜采用储藏罐等形式堆放,避免作业起尘和风蚀起尘。②运输车辆进入施工场地要限速行驶,装卸渣土时严禁抛洒,渣土外运时应加盖篷布,道路定时洒水抑尘,一般每天洒水3~5次,这样将使扬尘污染影响降至最低。③进行现场搅拌砂浆时,尽量做到不洒、不漏、不剩、不倒;搅拌时要有喷雾降尘措施;对施工现场实行合理化管理,使砂石料统一堆放,搬运时做到轻举轻放,防止包装袋破裂。④在施工场地安排员工定期对施工场地洒水以减少扬尘量,洒水次数根据天气状况而定,一般每天洒水1~2次,若遇到大风或干燥天气可适当增加洒水次数。⑤合理安排工期,尽可能地加快施工速度,减少施工时间,并建议施工单位采取逐片施工方式,避免大面积地表长时间裸露产生的扬尘。 (2)废水 项目在施工场地附近设置一个5m3的临时沉淀池,施工废水均排入临时沉淀池(与生活污水共用)进行沉淀处理后用于施工场地洒水降尘,不外排,对外环境的影响很小。 (3)噪声 ①禁止项目在夜间(22:00至次日06:00)施工,避免扰民事件的发生;②尽量采用低噪声设备,并对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避免因设备部件松动而加大设备工作声级,合理安排产噪较大的设备的使用时间;③项目在进行物料运输时,应合理安排运输时间,选择最佳的进场道路,减小交通噪声对居民的影响;④合理布置施工作业面和安排施工时间;⑤项目还应该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做到文明施工,避免人为噪声的产生。 (4)固废 1)土石方及表土:本项目建设期共产生开挖土石方量4.19万m3(其中表土剥离1.21万m3),回填土石方量5.87万m3(其中绿化覆土1.27万m3),外借1.68万m3,来源于主产区开挖土石方,无永久性弃方产生。 2)建筑垃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会产生一定量的建筑垃圾,主要包括砂石、石块、废金属等杂物,建筑垃圾中可回收综合利用的进行回收利用,不可回收利用部分统一收集后运至当地城建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妥善处置。 3)生活垃圾:本项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理,严禁施工期间生活垃圾乱堆乱放。 因此,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对环境影响较小。 (5)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①严格控制项目占地范围,按照批准的用地范围界限进行施工,禁止超占用地、禁止乱砍滥伐;②施工场地设洒水抑尘设施;③对施工期间剥离的表土进行集中清运并设置临时表土堆场,表土用于填埋场后期覆土植被。严格按照水土保持方案提出的水土保持措施,设置临时排水沟和沉砂池,减轻水土流失;④加强施工管理,禁止施工人员乱砍滥伐和捕猎。 (二)运营期 (1)废气 项目填埋场建成运行后,在生产期产生的大气污染物主要为填埋场干堆扬尘、运输汽车扬尘及汽车尾气。 1)填埋场干堆扬尘 为进一步减小项目扬尘的排放,环评提出:建设单位必须严格落实填埋场洒水抑尘,旱季风大的情况下增加洒水频次及覆土植草措施,尽量较少扬尘的产生。 2)汽车运输扬尘及尾气 项目在废渣运输过程中应加强道路洒水抑尘,旱季风大的情况下,增加洒水频次,同时,加强道路保养养护,保持运输道路清洁,以减少扬尘产生量,避免大量起尘。通过采取环评提出的措施后,废渣运输扬尘对周围环境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2)废水 项目运营期废水主要为生活污水及渗滤液。 ①生活污水:项目设置1个容积为5m3的化粪池,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收集后定期委托周边农户清掏做肥料,不外排。 ②渗滤液:项目设置一个容积为800m3的渗滤液收集池,填埋场渗滤液经导流管进入渗滤液收集池,定期由罐车运输送至现有厂区污水处理站(位于大槟榔园)处理,不直接外排,后期公司搬迁项目污水处理站建成后由管道输送至搬迁项目污水处理站处理,不直接外排。 (3)噪声 项目运行期间噪声主要为自卸汽车、装载机、压实机、罐车等,其声级在70~85dB(A)之间。本项目夜间无机械设备运营,通过加强管理,场内机械设备合理布置,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噪声经距离衰减等措施后,对西侧106m处南恩村的贡献值较小,不会影响到南恩村的声环境功能区。本项目固体废物运输量较小,运输车次少,对运输沿途影响较小。为了避免和减轻运输噪声对沿线居民的影响,本次环评要求:应通过采取改善场区路面结构、加强管理,控制运输车辆行驶车速,禁止鸣笛等措施控制车辆噪声。改善路面状况,尽量避免在夜间进行运输。采取以上措施后,固体废物运输对沿线村庄影响较小。 (4)固废 项目运营期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物为渗滤液收集池产生的底泥、消力池底泥及生活垃圾。项目在渗滤液收集池旁设置一个占地面积为25m2(5m×5m)的干化场,渗滤液收集池底泥及消力池底泥经人工打捞清掏,进入干化场自然干化(含水率≤30%)后,送至项目固体废物填埋场处置。渗滤液收集池底泥及消力池底泥经人工打捞清掏,进入干化场自然干化(含水率≤30%)后,送至项目固体废物填埋场处置。生活垃圾经垃圾收集桶统一收集后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置,禁止在固体废物填埋场堆存。本项目运营期的固体废物均可得到妥善处置,可避免造成二次污染,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5)地下水 为最大程度减小项目区废水渗漏对地下水造成影响环评提出以下防治对策措施: 1)源头控制措施 本项目的废水主要为渗滤液,正常情况下,渗滤液采用罐车运输至糖厂区的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后排放。地下水保护措施为:首先从源头上控制,对糖厂区已建成的生产废水处理站的池子要加强管理;对未建设的各类收集池采用混凝土结构,减少泄漏的概率。 2)分区防渗 为了避免工程事故造成地下水污染,根据本项目的具体特点,工程在建设时已考虑将在总图布置上严格区分污染防治区和非污染防治区,其中污染防治区分为一般污染防治区和重点污染防治区。防渗层尽量在地表铺设,按照污染防治分区采取不同的设计方案,具体如下: ①底部防渗:300mm厚16-32mm碎石导流层+100mm厚砂砾层+复合600g/m2土工布+1.5mm厚HDPE复合土工膜+复合600g/m2土工布+750mm粘土防渗层(渗透系数≦1.0×10-7cm/s)+平整后库底土质地基。②边坡防渗:上层复合600g/m2土工布+1.5mm厚HDPE复合土工膜+下层复合600g/m2土工布+4800g/m2GCL钠基膨润土垫+库区边坡(坝面)平整地面。③渗滤液收集池:渗滤液收集池采用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结构,混凝土采用C30抗渗级混凝土浇筑振捣;防渗系统采用HDPE防渗膜与土工布相结合的方法,土工布铺设于HDPE防渗膜与水池内壁之间;采用至少一条锚固压条环绕水池内侧壁一周将所述HDPE防渗膜与土工布压紧在水池的内侧壁上。渗滤液收集池上建设缸砖(预制混凝土块)压覆处理。④干化场:地面采用C30抗渗级混凝土+HDPE防渗膜+土工布进行防渗(渗透系数≦1.0×10-7cm/s)。 3)地下水环境监测 建立地下水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制定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计划,建立地下水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制度,以便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 (6)土壤 针对工程可能发生的土壤污染,按照“源头控制、末端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从污染物的产生、入侵、扩散、应急响应全阶段进行控制。 1)源头控制措施:填埋场四周按设计要求修建截排水沟,减少雨水入库量,从而减少废水产生量。2)末端控制措施:做好渗滤液防渗及导排系统,避免渗滤液在库区内长时间滞留。3)污染监控体系:实施覆盖生产区的土壤污染监控系统,及时发现污染、及时控制。4)应急响应措施:一旦发现污染事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应急措施控制土壤,并使污染的到治理。5)绿化措施:合理利用项目区的空余空间,加强项目区的绿化。 (7)公众参与调查 本次环评期间建设单位采用网站、报纸公示的同时,建设单位对项目评价区域涉及的周边村庄(南恩村、聚兴村)村民及村小组发放了公众意见表。在两次公示期间均未收到团体和群众的反馈意见。除了网络、报纸公示外,建设单位对项目评价区域涉及的周边村庄(南恩村、聚兴村)村民及村小组发放了公众意见表。个人公众意见表共发放21份,其中南恩村发放16份,聚兴村发放5份。团体公众意见表共发放3份,其中南恩村小组1份,聚兴村小组1份,耀南村委会1份。收回个人公众意见表21份,团体公众意见表3份。根据公众意见表调查统计结果,在所有公众意见表中均支持该项目的建设,无反对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