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平县把集中力量抓好有组织劳务就业扶贫工作作为增收脱贫的关键一招,大力创建就业扶贫车间,推动劳动密集型微小企业发展,新增了一大批就业岗位,破解无法外出务工人员就业难题。就业扶贫车间是精准扶贫的新产物,它的建设帮助贫困人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认可。 一、强统筹,确保扶贫车间灵活创建 一是坚持产业带动就业原则。依托乡村产业发展,吸纳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扶持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产品加工制造、网络电子商务、农村服务业、手工艺品制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二是坚持顾家就业两不误原则。鼓励乡镇街道、村组利用闲置集体土地、闲置公有房屋、仓库等资源创办就业扶贫车间。通过岗位补贴、贷款支持等方式,以方便组织留守妇女、贫困家庭劳动力等人群就地就业为原则,在贫困乡镇设立车间或加工点,如传统缝纫、刺绣、分拣清洗、包装、加工等。三是坚持县区主导创建原则。创建就业扶贫车间以县区为主体,县区对就业扶贫车间的认定,按照统一标准严格把关审核,严格资金管理,认真做好车间认定及补贴发放档案资料收集工作,车间认定表报市局备案。 二、重扶持,推动扶贫车间快速落地 一是就业扶贫车间一次性奖补。就业扶贫车间吸纳 5 人(含 5 人)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且稳定就业半年以上、按时足额支 付劳动报酬,按吸纳1名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给予1000元一次性奖补,最高不超过5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兑现政策奖补35人,兑现金额3.5万元。二是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奖补。就业扶贫车间吸纳5人(含5人)以上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个月以上,按每吸纳1名贫困劳动力按照其发给贫困劳动力工资额的15%给予奖补。截至目前,共兑现政策奖补49人,兑现金额4.63万元。三是技能培训补助。鼓励就业扶贫车间对吸纳就业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和专项能力提升培训,并给予培训补助。四是创业贷款扶持。对于符合条件的人员创建就业扶贫车间优先提供创业担保贷款支持,个人最高额度 15万元,合伙创业的,根据合伙人数按每人15万元以内的标准,最高额度为75万元。 三、建机制,助推扶贫车间长效运行 一是建立认定进入机制。推行“认定有文件、运行有牌子、管理有台账、推介有展板、备查有档案”的“五个一”创建标准,引导企业标准化创建。对于申请认定的扶贫车间仅需提供营业执照、与贫困户签订的劳务合同等材料,且符合安全生产、消防、环保等相关要求,由乡镇(街道)初审,县、市复核认定进入后,即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二是建立服务指导机制。加强对扶贫车间创建的业务指导,确保发现问题立即解决。同时加强对片区内贫困劳动力进行摸排,建立车间用工和未就业贫困劳动力台账,实施动态跟踪管理,根据扶贫车间用工情况,及时将岗位空缺与劳动力进行配对,确保用工就业双推进。截至目前,全县创办利用乡镇、村集体空闲场地房屋、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发展的“厂房式”就业扶贫车间、分散加工的“居家式”就业扶贫车间、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社式”就业扶贫车间、“公司+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基地式”就业扶贫车间以及“互联网+”就业扶贫车间等模式,为贫困劳动力创造更多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组建了平掌乡联合村大地小组“新平星眸菌业制种栽培专业合作”、建兴“桂瑞斯花卉园艺有限公司”、老厂乡太和村“新平泰合仁泽种养殖基地”、平掌乡“新平茶马古道茶业有限公司”、平甸乡“新平励志果业有限公司”、“玉溪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菌种繁育中心”、戛洒镇“润和手工编织厂”7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用工人数38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3人,有力地促进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 四、抓推广,释放扶贫车间带动就业活力 一是培育龙头,突出示范引领。注重“龙头车间”的培育,强化对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富有产业前景且带动就业能力强的扶贫车间的政策扶持,突出示范引领作用。如曼哈社区地笼加工扶贫车间是戛洒镇会同挂包单位玉溪市审计局,牵线搭桥引进湖南沅江市润湖渔网纺织制成品制造有限公司,以戛洒镇关圣庙搬迁安置点为试点的打造地笼加工扶贫车间,此项目采用“居家式”就业模式,工作方式为来料加工、按件计酬,以件为单位,群众只需缴纳保证金后,就能将原材料领取到家中进行制作,不受天气及时间影响,可全天制作,实现了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就业60余人,截至目前,已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9人实现稳定就业,是戛洒镇创建的首个就业扶贫车间。二是宣传动员,扩大就业容量。通过县内广播、电视、微信等多种媒体和方式开展扶贫车间政策宣传工作,以产业扶贫为立足点,以政策补贴为抓手,鼓励引导全县符合条件的各个产业实体积极申报认定就业扶贫车间。并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就地就业的宣传教育活动,帮助广大贫困劳动力了解扶贫车间就业优势,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转变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