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环境影响 (一)施工期 1、环境空气 施工期空气影响主要为施工粉尘、机械尾气。 2、水环境 施工期产生废水主要有生活污水。 3、声环境 施工期噪声源主要为机械设备、运输车辆往来、物料装卸、基础建设以及施工人员活动。 4、固体废物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 5、生态影响 项目内有少许杂草生长,项目占地类型主要为建设用地。项目区生物多样性一般,项目实施不会造成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的明显降低。项目所在区域内由于人为活动破坏,植被种类较为单一,未发现原生或栽培的珍稀植物种类和特有植物种类分布,项目在建设期对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但随施工期的结束而结束。 运行期“三废”经采取适当的治理后不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大的不良影响。 (二)运营期 1、环境空气 运营期废气主要为废气主要为原料破碎、成堆和成品场扬尘,石粉装卸以及原料堆场的无组织粉尘,道路扬尘。 2、水环境 运营期废水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及初期雨水。 3、声环境 运营期噪声主要为装载机、破碎机等工艺设备和运输车辆噪声。 4、固体废物 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沉淀池泥沙、废机油和生活垃圾。 5、生态影响 运行期“三废”经采取适当的治理后不会对周围生态环境造成大的不良影响。 二、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施工期 1、环境空气 (1)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根据《建设工程现场管理规定》的规定设置安全生产牌、文明施工牌、环境保护牌等标志牌。 (2)对作业面和原料堆场进行定期洒水,使其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减少扬尘量。 (3)合理的材料运输设备、装载方式及搬运路线。 (4)旱季施工时采用湿法作业,在允许的施工面上洒水降尘。 (5)对于运输车辆,应该安装冲洗车轮的冲洗装置,不能将大量土、泥、碎片等物体带到公共道路上,且运输车辆应该加盖篷布,严格控制和规范车辆运输量和方式。 2、水环境 (1)施工废水设置临时沉淀池收集处理,上清液和沉下来的水泥、砂石料回用于施工过程。 (2)项目周边应设置截排水沟和沉砂池,项目区内的雨天地表径流经沉砂池处理后方可外排。 3、声环境 (1)尽可能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设备。 (2)加强机械设备的检查、维护和保养。保持轴承的润滑,紧固各部件,对脱焊和松动的架构件,要补焊加固,以减少运行震动噪声。整体设备应安放稳固,并与地面保持良好接触,有条件的应使用减振机座,降低噪声。 (3)施工期间要加强施工队伍的管理,文明施工;施工过程中建筑器械、材料等的使用做到轻拿轻放。 (4)施工期间运输车辆限制车速,施工期内对运输车辆定期维修、养护,减少或杜绝鸣笛,合理安排运输路线。 4、固体废物 项目施工过程中产出的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分别捡出具有回收价值的废钢筋、废木材、废塑料、废包装材料等,送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无回收价值的,运往相关部门指定地点处置,运输时汽车必须封闭运输减少扬尘的产生。 (二)运营期 1、环境空气 1)对破碎生产线进行密封处理,在破碎区域对给料机、破碎机进料口设置喷雾降尘装置;料口与皮带传输连接处及皮带传输系统设置彩钢瓦顶棚进行遮挡; 2)在生产区、产品堆场设洒水降尘装置(大炮喷雾机); 3)厕所安排清洁人员进行定期消毒; 4)加强路面养护和清洁,维护良好的路况减少扬尘污染。 5)运输车辆密闭运输,严禁沿途抛洒,车辆减速慢行,减小道路扬尘起尘量。 2、水环境 1)项目区内实行雨污分流; 2)食堂废水经隔油池预处理后与其他生活废水沉淀后进入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处理达标后用于洒水降尘等、不外排。 3)设置1个四级沉淀池、容积为160m3,用于收集沉淀破碎、筛分和洗砂等过程中产生的含砂废水,处理后回用于生产过程、不外排。 4)项目东南侧设1个容积为7.0m3的初期雨水收集池。 3、声环境 1)选取噪声相对较小的设备,从源头削减污染源; 2)通过合理布局等措施,将噪声较大的颚式破碎机置于半地下。 3)对噪声源采取隔声、减震等措施; 4)合理安排生产时间; 5)加强路面养护,保证路面平整,若路面出现坑洼,应及时修复。 4、固体废物 (1)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生产过程中及时对生产废水沉淀池淤泥清出、对生产出来的砂料(成品)通过螺旋洗砂机清洗,湿沙通过皮带输送机运至堆放点、成品采用铲车装车方式进行装车外运;洗砂产生的废水经水沟引到四级沉淀池,经沉淀后清水循环利用、不外排; (2)生活垃圾委托环卫部门清运处置; (3)废机油委托有资质单位处理。 (三)生态保护措施 目前项目区域处于人类开发活动频繁区域,已无原生带性植被,在沿河道一侧分布有少量灌木、草本植物,用地范围内无国家级和云南省级保护植物物种,以及地方狭域植物种类分布,也未发现评价区内有古树名木,主要为当地常见植物,施工期间不铲除已有人工绿化,整个建设过程对区域内生态环境影响较小。 项目运营期间通过采取相应的污染物防治措施后,对项目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