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县聚力补短板找差距稳促乡村振兴


来源:新平县人民政府网 时间:2020-02-11 21:02   点击率:104打印】【关闭

一、坚持质量优先,稳定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新机制

一是筑牢全链条指挥作战体系。及时调整充实扶贫开发、挂包帮转走访、易地扶贫搬迁等领导小组行书记县长“双组长”负责制,实行县、乡、村三级领导责任制和承诺制,“一线工作法”全面推行,健全完善3+7”工作体系,脱贫攻坚指挥体系持续完善。健全全方位政策及多元财政投入体系,出台14个配套政策措施,年内投入各类专项扶贫资金4065.86万元二是筑牢全过程脱贫监管体系。抓实抓准贫困对象识别、脱贫状态跟踪、扶贫项目管理、贫困退出4个关键环节,实现全过程精准管理。搭建社会扶贫服务体系,动员464家企业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产业、就业、公益、技能帮扶5150.09万元、受益9399人;全县96个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建档立卡户1070人,建立1+N”农村致富带头人帮扶体系三是筑牢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对全县排查出不稳定脱贫户762户开展“回头看”“回头帮”,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工作台账,强化“帮”“”“引”点对点帮扶措施落地,助推每一户脱贫户巩固脱贫成效。四是筑牢新型经营主体常态帮扶机制。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示范”工程,落地特色产业项目26个,惠及贫困群众1.1万人;抽调10名技术专家和68名技术骨干建立7个产业扶贫技术组,开展2轮技术指导培训,惠及建档立卡户4800人。推广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县级配套资金500万元建立带动奖补机制15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29099492贫困户健全完善利益联结,带动增收608.2万元五是筑牢造血式扶贫长效机制。面向建档立卡户安置月均每人补助500元乡村公共服务岗位100,建设5个扶贫车间,成立4个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站,年内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166人。着力落实生态补偿,公益林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惠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54,聘用9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人均每年增收5664元以上。六是筑牢稳定实现“三保障”机制。加大控辍保学工作力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大病保险参保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覆盖率均为100%,个人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内对新增建档立卡贫困户CD级危房、4类重点对象危房存量和“非4类”对象无力改造危房户,加快“一户一方案”落实,目前动工168户、竣工97户,拆除旧房2401,复垦复绿204.86亩。对标饮水安全评价细则,启动第一批贫困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3件。七是筑牢激发动力长效教育机制。开展文明讲堂30场,开展“六小创”活动载体,建成5“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载体启动建设贫困地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7

二、坚持改革创新,激发乡村振兴发展新活力

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成122个村(社区)、1435个村(居)民小组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实测面积128.28万亩承包地确权面积101.38万亩。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代管村组集体资金6.86亿元固定资产5.37亿元土地规模经营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18.96万亩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1599清查单位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完成率100%,切实摸清家底。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形式,开展4个居民小组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三是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县备案登记农业企业102家,其中规模以上22家(省级8市级14家)注册登记合作社300发展家庭农场529建成褚橙庄园、琴淮庄园、猫哆哩庄园、桔荔庄园、地衡丰庄园、天鹿庄园、鼎成庄园等7家现代农业庄园,累计收入近10亿元。

三、坚持文化引领,确保乡村文化繁荣发展新突破

一是强化公共文化阵地建设。加大文体活动场所设施投入,启动县级标准化图书馆建设,建设完成扬武烟盒舞舞台,建成漠沙龙河、新化鲁一尼等5个村级活动场所。持续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县全覆盖。二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持续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免费开放,扩大服务群体覆盖面。积极开展文体培训,举办书法、绘画等活动150余次,培育农村业余文艺队25支。促进文艺作品创作,编排彝家欢歌、花腰恋情和朝山会等民族舞蹈,小品《回家》《过年》、戏剧《游古州》和舞蹈《傣雅梦》等在市2018年繁荣文艺作品征集活动中获奖。三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载体数字化。创新“公共图书馆+书店”服务模式,提高全民读书便利性。12个乡镇(街道)图书数据实现联网,初步建成县乡村三级数字文化网络。四是强化文旅产品融合开发。加大文物建筑保护力度,启动“陇西世族”庄园修缮,修缮润之中学。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能力,稳步推进马家寨特色旅游村寨提档升级二期、朱家寨小组精品民俗客栈等项目,建成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37户。打造民族特色传统节庆文化,举办花街节等节日活动。五是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运动。完成全县123个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修订完善,审定全县11个重点村(社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有效破除农村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四、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美丽新乡村

一是持续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全县123个村(居)委会、1599个自然村村庄保洁制度、垃圾收费制度和土地规划专管员实现全覆盖。着力整治“脏乱差”问题,12个乡镇(街道)、123建制村和1599个自然村镇区生活垃圾设施和有效治理覆盖率达100%12个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100%、处理率93.35%123个建制村实现污水简易处理82个、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66.67%。城乡“两违”建筑得到有效治理,村庄两违拆除226.56亩,查处违法违规建筑1.88万平米。增绿提质工作成效显著,乡镇建成区新增绿地面积0.576万平方米,村庄新增绿地面积3.71万平方米。人居环境治理PPP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91月入中央财政部PPP项目库,正草拟合同和社会投资人招标。二是全力推进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全部乡镇区域均建成2座以上公厕,全县123个建制村建成1座以上公厕。截至目前,新建旅游厕所7座、村庄公厕32座,改造村庄无害化卫生户厕12907座。三是大力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示范性村庄引领效应,启动12个“五”村庄建设。稳步实施漠沙曼蚌、戛洒大平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完善村庄垃圾收集、污水管道和供水等基础设施。完成4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2835户,非4类对象无力建房78户,群众住房安全保障进一步提升。


上一篇:新平县推进残疾人就业扶贫工作措施
下一篇:新平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及典型 经验

主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承办: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877-7011521   联系地址: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桂山街道平山路42号

滇公网安备 53042702000008号 备案号:滇ICP备05002587号    网站标识码:5304270007

网站支持IPv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