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环境影响 (一)施工期 (1)废水 施工期施工废水经沉淀池处理后,上部清水用于施工作业场地洒水降尘,节约用水,不外排废水,不会对水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废气 本项目施工期废气污染源主要为施工扬尘。通过类比调查,施工扬尘影响范围为其下风向 150m以内,对 150m以外大气环境影响甚微。项目周边 500m范围内无居民,对敏感保护目标影响很小。 项目卸料扬尘、运输扬尘以及运输车尾气产生量极少,对周边环境影响很小。 (3)噪声 本项目施工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噪声、运输车辆噪声以及施工作业噪声。预测结果表明,昼间施工噪声的影响范围大约在施工场地周边154m 以内,项目周边敏感目标距本项目较远(900m以上),基本不受本项目影响。因此建设单位施工过程应严格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加强对施工噪声的治理,以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施工噪声的影响随着施工结束而消失,其影响的暂时性,在施工过程采取必要的防治及管理措施,其施工过程产生的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4)固体废物 施工期固废主要是施工开挖的土石方、废弃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如不妥善处理,会对环境环境造成影响。 (5) 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项目建设用地主要为普通林地,植被类型主要为常见物种,无其他珍稀濒危植物和地方特有种等树种分布,不存在国家和地方野生保护动物。 项目施工建设不会引起生物物种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没有影响,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基本没有影响,对所在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和可持续利用性没有影响。项目的建设对区域植被影响不大。项目的建设导致部分土石方的临时堆放和转移,极易引起水土流失。建设单位应积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减小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 (二)运营期 (1)废气 营运期的废气主要为卸料扬尘、运输扬尘和运输车辆尾气。其产生量极少,对周边的声环境影响很小。 (2)废水 项目建成运营后,项目废水主要为渗滤液。渗滤液通过库区盲沟收集到渗滤液收集池,采用管道将渗滤液运至新厂区,与糖纸厂生产废水一起经管道排至现有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3)地下水 本项目的主要污染源是填埋场的渗滤液。填埋场将采取防渗措施,防渗系统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渗透系数 1.0×10-12cm/s),作为堆场的主要防渗层,采用压实的黏土衬层作为膜下保护层。堆场内的渗滤液通过收集后控制 pH 值,确保渗滤液达标排放。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主要通过垂向渗透进入包气带,进入包气带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经吸附、转化、迁移和分解后输入地下水。因此,包气带是连接地面污染物与地下含水层的主要通道和过渡带,既是污染物媒介体,又是污染物的净化场所和防护层。该项目通过对渗滤液的防渗处理和收集,阻断、延缓了污水进入地下水的进程,预计未来项目只要按照设计进行建设,不会对地下水质产生影响。 (4)噪声 本项目运营期噪声主要来自运输车辆噪声、卸料和水泵噪声,通过加强对车辆的管理,项目内声环境可以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 2 类标准,上述噪声源对项目自身及周围声环境敏感目标影响很小。 (5)固体废物 项目产生的污泥及时收集,回填于项目堆放区。管理人员生活垃圾收集后定期运至附近垃圾收集箱,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本项目施工期和运营期固体废物均得到妥善处置,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 (6)生态环境 随着固废填埋场的建成与运营,原有地表植被会被破坏,项目区的地貌景观也会遭到破坏;运营期产生的扬尘降在植物表面,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一定影响,但正常情况下不会超过植物的伤害阀值。 项目区内野生动物种类主要是山雀、昆虫和啮齿类动物等小型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有限且游动性较强,项目运行期间,这些动物一般能逃离施工区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 (7)土壤环境 本项目以土壤影响污染类型为主,污染源主要为填埋场和渗滤液收集池,影响途径为垂直入渗和地表漫流。 渗滤液收集池设有防渗措施,一般情况下不会造成污染物下渗污染土壤。在渗漏液收集池出现裂缝或破损,会造成污染物等的泄露,通过垂直入渗污染土壤。项目区包气带防污性能较好(下层为黏土层),垂直入渗对土壤环境质量造成的污染影响很小。 填埋区防渗系统出现老化而导致大面积的渗滤液的情况下,渗滤液中的OH-离子进入土壤层在土壤中和、络合、沉淀和交换等作用下,迁移速度较缓慢,大部分残留在土壤耕作层,极少向下层土壤迁移,经预测,在填埋场库区防渗系统出现老化后20年在没有其他输入项的情况下,pH仍在5.5-8.5范围内,根据土壤导中土壤酸化、碱化标准判定,项目区土壤仍无酸化或碱化,因此填埋场泄漏对土壤环境影响小。 二、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一)施工期 (1)大气防治措施 ①运输车辆应按照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进行建筑材料、土方等的运输,车行至环境敏感点分布较为集中地路段时,应低速行驶或限速行驶;实行密闭运输,防止超载。 ②施工现场应进行围栏或覆盖。施工工地表压实并定期洒水。合理安排工期,尽可能地加快施工速度,减少施工时间。 ③施工期临时堆土场应采取覆盖薄膜,定时洒水等措施。散装粉状建筑材料,宜采用储藏罐等形式堆放。 (2)水污染防治措施 ①加强施工管理,实施工地节约用水,不外排废水。 ②施工工地污水沉淀处理后回用场地抑尘、降尘喷洒用水,不得直接排放。 ③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检修,防止设备漏油现象的发生,施工机械设备的维修应在专业厂家进行。 (3)噪声处置措施 ①从声源上控制噪声,淘汰落后设备和工艺,选用先进工艺和低噪声设备。 ②施工车辆途经沿线敏感路段时应限制行车速度,夜间严禁鸣笛。 ③加强施工管理,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免大量高噪声设备同时施工。 (4)固体废弃物处置措施 ①现场搅拌砂浆时应按用量进行配料,尽量做到不洒、不漏、不剩、不倒。 ②施工场地内应设置建筑垃圾临时堆放场,堆放场用地进行固化、建设围墙、备有防雨塑料薄膜,并由施工单位派专人负责管理。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应集中堆放,及时清运,在工程结束前清扫干净。 ③建筑垃圾应尽量加以综合利用,用于土方回填、道路铺设等用途。多余的建筑垃圾或不能回收利用的建筑垃圾,应按照有关规定首先向市容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根据指定地点、运输路线、时间运行处置。 ④生活垃圾经施工人员收集后,下班带至附近垃圾收集点,交由环卫处理。 (5)生态环境减缓措施 施工期间,不许捕捉野生动物,尽量控制施工车辆的活动范围;填埋场清理的表土应堆放至临时表土堆场,用于后期填埋过程中的覆土。 (二)运营期 (1)大气防治措施 ①建设单位在倾倒废渣时,应避开大风天气作业,晴天对填埋场进行洒水降尘。 ②运输车辆应在运输废渣前后,及时清理其轮胎附着的覆土。 ③填埋场采用分区填埋方式,暂不填埋的区域铺设土工膜。 (2)水防治措施 ①渗滤液通过排渗盲沟汇流到调节池,通过调节 pH 值,采用管道将渗滤液运至新厂区,与生产废水一起经管道排至现有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②项目不设渗滤液排放口。 ③项目运营期应及时关注天气,经常清理截水沟泥沙,避免影响截水沟的排水功能。 ④项目污水收集管网接管率必须达 100%,管网设计必须满足收集污水量、埋深和最小不淤流速的要求。 (3)地下水防治措施 ①防渗系统采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土工膜(渗透系数 1.0×10-12cm/s),作为堆场的主要防渗层,压实的黏土衬层(渗透系数为 10-7cm/s)作为膜下保护层。 ②在项目周边设有地下水监测井,对项目区域地下水水质进行定期监测。 ③定期对堆场的防渗设施、渗滤液的收集、处理设施进行检查,确保项目的防渗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如有出现纰漏,应及时反馈,处理,在处理期间禁止接着堆放白泥,待防渗系统恢复正常后,才可接着进行堆放。 (4)声污染防治措施 ①运输车辆途经居民时,禁止鸣笛。 ②运输车辆控制时速,避免高速行驶噪声大。 ③避免午休和夜间时间段内进行运输固废。 (5)固体废物处置措施 项目产生的污泥及时收集,回填于项目堆放区。管理人员生活垃圾收集后定期运至附近垃圾收集箱,由环卫部门统一清运处理。 (6)土壤环境防治措施 ①厂区内的防渗措施参照地下水防渗分区及措施; ②绿化措施:合理利用项目区的空余空间,加强项目区的绿化; ③在新平县环保和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与指导下,加强对厂区周围土壤环境的定期监测(每5年一次),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动态监测系统,及时反馈污染控制信息; ④严格固体废物运输管理,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的散落。一旦发生散落事件,及时清理收集,防止进入农田。 (7)生态减缓措施 加强厂区内的绿化;在分区填埋的过程中,已填埋部分应尽快做好覆土绿化措施。 二、公众参与结论 在环评编制过程中,建设单位采用网上公示、现场调查的形式,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相关规定进行了公示和调查。建设单位于2020年4月10日~4月23日在云南新平南恩糖纸有限责任公司网站(https://www.xpne.net/news/202004101655.html)进行了第一次公示;根据环评报告的初稿,建设单位于2020年5月25日至6月5日期间在玉溪日报报纸(2次)和云南新平南恩糖纸有限责任公司网站上(https://www.xpne.net/news/202005051056.html)进行了公示,同时在腊戛底村委会进行了现场公示(第一次和第二次)。公示期间,无受访者不同意项目建设。受访者同时希望本工程在运行过程中,加强环境管理力度,使环境的负效应降至最低。 |